60年前描绘宇航员舱外作业30年前为VR定名“灵境” 110件展项“又见”科学家钱学森


60年前描绘宇航员舱外作业30年前为VR定名“灵境” 110件展项“又见”科学家钱学森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说:昨天 , “又见钱学森——钱学森110周年诞辰纪念展”开幕 新民晚报采访人员 孙中钦通讯员 桂可欣 摄(下同)
今年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10周年 , 钱学森图书馆也迎来开馆10周年 。昨天 , “又见钱学森——钱学森110周年诞辰纪念展”开幕 , 110件展项向世人重新讲述人民科学家、党的科技功臣钱学森波澜壮阔的一生 。其中 , 钱学森1994年关于“虚拟现实”的信件等过去从未公开展示过的珍贵馆藏首次在钱馆向公众展出 , 也更加呈现这位科学家卓越的前瞻眼光 。
近日 , “钱学森30年前曾给虚拟现实技术取名‘灵境’”登上热搜 。这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 , 钱学森了解到 “Virtual Reality(现译为虚拟现实技术)”时 , 立刻想到将之应用于人机结合和人脑开发的层面上 , 并且给这项技术确定了一个“中国味特浓”的名字——“灵境” 。
【60年前描绘宇航员舱外作业30年前为VR定名“灵境” 110件展项“又见”科学家钱学森】
60年前描绘宇航员舱外作业30年前为VR定名“灵境” 110件展项“又见”科学家钱学森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说:钱学森30年前曾给虚拟现实技术取名‘灵境’
钱馆学术部研究人员认为 , 钱学森主张中国开展人工智能研究 , 但他并不希望放弃人类的主导地位以及人类思维、智慧的进化空间 , 他强调“人机结合 , 以人为主” , 认为只有让人与机器结合成具有更高效率的“智能体系” , 才是未来人工智能唯一正确的发展方向 。
在钱学森的设想中 , “人机结合”的发展是由浅层次走向深层次的 。从人在电脑的辅助下学习、工作的“浅层次、合作性”结合 , 最终发展到“深层次、进化性”结合 。而“灵境”技术的发展将使人与计算机的“深度结合”在将来成为可能 , 因为它可以用来扩展人脑的感知 , 使人机结合达到全新的高度 。1994年 , 钱学森在给戴汝为、汪成为、钱学敏三人写信 , 信中亲手绘制导图阐释灵境技术的广泛应用可能会引发人类社会的全方位的变革 , 其意义更甚于文艺复兴 。
电影《太空漫游2001》中经典的空间站造型 , 与钱学森在20世纪60年代初撰写的中国第一本高等院校航天专业基础教材《星际航行概论》中人造重力飞船的构想几乎完全相同 。这是同名小说原著作者、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用作品致敬钱学森的细节之一 。从运载火箭及星际飞船的设计、制造、飞行轨道 , 到星际航行的前景展望 , 这部教材系统介绍了星际航行技术的各个方面 , 通过大量的分析、计算 , 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论证说明星际航行虽然技术复杂 , 但也一定是能实现的 。书中提到的许多技术方法、趋势预测都在实践中得到印证 。展览中展现书中一幅图描绘卫星轨道上宇航员舱外作业图 , 几乎与不久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身着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 , 从天和核心舱出舱 , 用机械臂开展舱外操作的情景一摸一样 。

60年前描绘宇航员舱外作业30年前为VR定名“灵境” 110件展项“又见”科学家钱学森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说:钱学森撰写的《星际航行概论》中关于人造重力飞船的构想
1979年 , 钱老还在第五届全国人大上提交《建立人民意见和建议档案系统与电子计算机检索网络》的提案 , 这也是他对“大数据”雏形的构想 。这些仅仅是钱学森一系列学术成果和学术思考的冰山一角 。在完成研制“导弹”和“卫星”的主要任务后 , 钱学森思考和创造的脚步并未停歇 , 他将目光放在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上 , 放在了百年之后的世界格局和前途命运上 。从1978年到2009年 , 钱学森相继提出了系统工程思想、产业革命理论、现代化科学技术体系以及大成智慧学思想等一系列重量级理论成果 。钱学森晚年曾表示 , 自己在“两弹一星”时期的贡献不算什么 , 与之相比 , 自己晚年期间研究和讨论的内容 , 才是真正开创性的、全新的观点 。这些思想将在21世纪显示出真正的社会意义和思想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