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于喆:人才与企业“双向奔赴”


洪于喆:人才与企业“双向奔赴”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鄞州新闻网讯(采访人员 陶潇迪 通讯员 周子健)“有事做 , 做得开心 。”这是洪于喆来到鄞州工作3年后的感悟 。
今年8月 , 这名年轻的博士后刚刚从宁波伏尔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出舱” , 经过博士后期间两年时间的磨合过渡 , 他与企业研发生产无缝对接 , 目前致力于金属与陶瓷复合材料的应用研发 。
洪于喆老家在厦门 ,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完成本科、硕士学业 , 在美国克莱姆森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 他对材料工程的热爱 , 足以抵消离家千万里求学的艰辛 。本硕期间 , 他就对陶瓷材料情有独钟 , 潜心于结合多种工艺制备陶瓷材料以及性能研究 。2013年 , 刚刚二十出头的洪于喆前往美国南卡罗来纳州 , 在克莱姆森大学度过6年学习研究生涯 。
洪于喆的拼搏在博士期间收获硕果 。他首创了一种由溶胶凝胶法制备碳化铈陶瓷微珠的方法 , 解决了凝胶微珠固化前形变的技术难题 , 能够潜应用于航天航工领域 。他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增材制造平台的设计、组装及调试 , 打造用于制备多尺度复杂结构的陶瓷增材制造平台 , 并在挤出自由成型、喷墨打印、激光烧结及激光加工等技术工艺领域深耕 。
他还研发了新型的制备用于陶瓷固体燃料电池及电解池的复合阴极的方法 , 属该研究领域首创 。洪于喆利用激光实现了氧化铝陶瓷的局部短时间快速烧结 , 致密度可达98%以上 , 为陶瓷激光3D打印提供了理论支撑 。
踏出国门前 , 洪于喆就决定学有所成后回国 。有别于不少博士毕业后选择前往高校 , 洪于喆清楚地知道自身兴趣与爱好所在:“我希望将学术理论的研究成果投入到实实在在的产品中 , 探索如何使其实现工业化应用 。”
2019年 , 洪于喆将简历发送到网上求职 , “伏尔肯”很快联系了他 , 在了解企业发展情况、研发实力、所在城市产业人才环境后 , 洪于喆决定加入“伏尔肯”研发团队 。“企业平台好 , 鄞州人才政策给力 , 我们算是‘双向奔赴’了 。”洪于喆说 , “出站后 , 企业、人社部门也积极帮助我落户 。”
“伏尔肯”将每年主营收入的10%投入研发创新 , 研发中心共有40名研发人员 , 生产线与实验室紧密联系 , 各部门协同“大研发”模式营造出浓厚的研发氛围 。“企业对研发的支持体现在方方面面 , 购买设备、实验耗材都有资金支持 , 企业管理层对这些支出很大方 , 我们搞研发有底气 。”洪于喆说 。
加入“伏尔肯”以来 , 洪于喆申请了5件发明专利 。围绕仿生层状陶瓷技术这项研究多年却尚无应用的技术 , 洪于喆在“伏尔肯”博士后工作站耗时两年多 , 研发了层状陶瓷防弹整板 , 在产业化领域获得重大突破 。
依托多年前瞻性研究 , 一项项成果的落地 , 是洪于喆和团队在产线与实验室反复打磨的结晶 , 为企业发展布局“探路” 。因忙于工作 , 他已经两年没有回过老家 。
“希望今年能回家过年 。”洪于喆说 。
【来源:鄞州新闻网】
【洪于喆:人才与企业“双向奔赴”】来源:九派观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