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存昕的海阔天空气象与清风朗月胸襟( 三 )


历史重叠于12月10日 , 这30年的人生阅历对于濮存昕来说是花钱买不来的 。虽然此轮演出因为疫情而中断 , 原来打算一气呵成的“《李白》30年分享会”也好事多磨 , 终于在12月5日举行 , 60位青睐会员也有幸参与其中 。那一天 , 濮存昕其实并没有想像中的意难平 , 他甚至透露 , 自己对于这场活动 , 开始是有点抗拒的 。“连续演出 , 要保持一个好的状态不容易 , 下午分享会、晚上演出 , 我是有担心的 。”但当看到观众为了倾听主创的心声 , 有的是一连两天走进剧场 , 有的则是下午晚上连轴转 , 他也就释然了 。“人就在当下 , 这个剧场是1956年盖的 , 那时我们勒紧裤腰带没饭吃 , 而今天爱看戏的人进场 , 爱演戏的人在台上 , 外面车水马龙 , 究竟有多少人会关心周末的下午还有这么一场活动 。戏是什么?闲人之事 , 大家来看戏是闲情 , 观众不是来上课的 , 一出戏能做到让在场观众过目不忘 , 甚至陪伴他们整整三十年 , 能够这样去影响人的精神生活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
现在一道褶子也不用画了 , 我的年纪比李白要大了
今年演出 , 每晚登台前 , 濮存昕都是护膝、髌骨带、膏药 , 一通操作 。有一天 , 他甚至去问导演唐烨 , 舞台上的月亮是不是变大了 , 因为那几步走对他来说已经有点困难了 。如今 , 68岁的他已经超过了李白的年纪 , 熟悉他的人都会为其在下半场剧中大幅度的舞剑动作捏把汗 。但其实 , 在濮存昕看来 , 身体的负荷远不及对表演状态上的担忧 , “这样的戏 , 真正投入创作时 , 是要从世俗生活中脱离出来的 , 这个戏大家的配合都已经固定了 , 这里面还能不能让我们有新鲜的感觉?也就是那种即兴的状态 , 30年的定势 , 似乎已经有一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了 。我们刚来剧院的时候 , 不理解《茶馆》这个戏演到那种节拍感多一步少一步都不对 , 而演到今天 , 《李白》这个戏已经跟《茶馆》差不多了 。我们自己知道节奏板眼的精确性在哪 , 是要按着板眼走 , 但是创作的那种趣味感同样不能少 。”
剧中 , 李白身着一袭白衣、伴着一轮圆月独自捋髯的画面 , 被很多人称作“月照诗魂” , 如果说当年还需要在脸上画一些褶子 , 刻意去营造那种沧桑感 , 濮存昕说 , “现在一道褶子也不用画了 , 而且现在我的年纪比李白要大了 , 据说他是62岁去世 。原来还需要使劲地去掩饰年轻 , 去寻找 , 去追着李白 , 现在的感觉是他已经不在了 , 留我一个人走了 。”至于独自对月的画面 , 濮存昕的理解是 , “没有人跟他对话 , 只有月亮 , 大艺术家、大文学家、大哲学家、大科学家通常都很孤独 , 那时的李白 , 正是这样一种孤芳的状态 。但我们自己不能这样 , 我们要知道 , 自己应该还有进步的空间 。”
【主创谈】
龚丽君:宗琰和李白 , 不是柴米油盐、小情小爱 , 他们是精神伴侣
当年毕业刚进剧院的中戏人艺合办87班集体参与了《李白》的演出 , 其中唯一演上主要角色的就是龚丽君 , 而且和濮存昕的夫妻档一演就是30年 。“1991年我们全班上了这个戏 , 所有男孩站大兵 , (陈)小艺年龄小 , 演了小纪刚 , 我年龄大就演了夫人 。好戏滋养演员、滋养观众 , 《李白》就是这样的戏 。但这个戏不是一上舞台就成功 , 演员是需要时间沉淀的 。刚拿到剧本时 , 我就像是一个没有毕业的小学生 , 不太能懂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慢慢开的窍 。宗琰和李白 , 不是柴米油盐、小情小爱 , 他们是精神伴侣 。宗琰是李白的红颜知己 , 启宏老师想写空灵和不舍 , 我觉得是成全 , 宗琰要成全李白 , 她对李白也有不理解 , 李白有自己的志向 , 但宗琰有她的智慧 , 她用她的智慧去支持李白的志向 。最后的论诗 , 李白去心已定 , 但宗琰用对生活的感悟去成全他 。宗琰是一个智慧女性 , 也是启宏老师对女性的赞美 , 写出了一个完美的女人形象 , 生活中很难找到这样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