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北“智”造 助力航天圆梦

从“东方红升空”到“神舟载人” , 从“北斗”指路到“嫦娥”奔月 , 中国的航天事业一步一个脚印 , 一次次在浩瀚太空中刷新“中国高度” 。今年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全面进入到了为期10年以上的空间站常态化运营、科学实验应用与发展阶段 。在这每一次任务成功的背后 , 除了航天员、航天各系统的科学家和工作人员之外 , 我们国家多所高校也深度参与 , 而在这其中 , 来自太原的中北大学就参与了许多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

中北“智”造 助力航天圆梦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正在给学生讲解实验仪器的就是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的副教授冯凯强 , 90后的他是我国火箭回收伞降测控终端研究团队的一员 。他们研究的课题是关于伞降落区控制系统 。

中北“智”造 助力航天圆梦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副教授 冯凯强:之前我们国家火箭分离体落区的一个面积是2700平方公里 , 通过采用我们这种技术 , 现在我们可以控制将火箭分离体 , 稳稳地控制落到大概一个足球场这么大一个大小这个范围里面 。

中北“智”造 助力航天圆梦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火箭残骸伞降控制系统的研制成功 , 也标志着我国火箭残骸精准定位技术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

中北“智”造 助力航天圆梦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副教授 冯凯强:当时我们刚开始做这个项目也是从零开始 , 在接到这个任务之后 , 我们首先进行了国内外相关技术的一些调研 , 发现由于这项技术属于国内外涉密的一些东西 , 我们很难获取到一些技术细节上的一些资料 。
由于技术封锁 , 团队几乎查找不到任何有用的资料 , 冯凯强带领着他的研究团队从零开始 , 在30多年惯性导航研究的基础上 , 提出新的设想与方案 。

中北“智”造 助力航天圆梦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副教授 冯凯强:我们团队在这个产品的研制过程中 , 真的付出了很多 。团队大概十几个人 , 在接到任务之后 , 就开始加班加点 , 通宵达旦 。我们发现在高动态环境下 , 我们所用的惯性导航误差模型和常规环境下存在差异 , 同时我们发现在高动态环境下 , 传统的静态接收器会存在失锁 , 所以说导致我们位置测量的精度极具退化 。

中北“智”造 助力航天圆梦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中北“智”造 助力航天圆梦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面对一个个棘手的问题 , 研究团队一次次地反复模拟实验 , 一遍遍地推翻之前设定重来 ,通过对回收数据的反复分析、模拟、建立新的数据模型 , 经历7年的攻坚克难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 , 他们设计的新的误差模型克服了接收器的失锁问题 , 最终实现了导航系统精度性能提升 。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的飞行任务中 , 科研人员首次完成了我国基于300平方米可控翼伞的助推器落区控制飞行搭载验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