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制造”建设协同创新体系 “产业大脑”为苏企补链


“苏州制造”建设协同创新体系 “产业大脑”为苏企补链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王亭川 摄
大数据时代 , “苏州制造”建设协同创新体系 , 形成“产业大脑+数字工厂”模式——
数据孤岛是掣肘众多工业企业发展的一大痛点 。作为工业体系最齐全的城市之一 , 苏州开展了“产业大脑”建设 , 集成政策、集聚资源 , 聚焦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
采访人员从市工信局获悉 , 2年多来 , 苏州通过上云上平台 , 加快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 , 解决企业数字化转型难、专业化人才引育难、共性技术突破难等痛点 , 打破数据孤岛 , 为企业对接产业资源 , 推动重点产业链做大做强 , 以“产业大脑”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
智能建链 , 苏州制造业更上层楼
早在2020年4月 , 苏州“产业大脑”建设就已启动 , 协同推进“全市一体化、一盘棋、一张网”的产业集聚大数据云平台 。苏州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 “产业大脑”围绕建链、补链、强链、延链 , 通过产业云图和产业链图谱等 , 更加有效助力精准招商 , 促进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 。
从年初起 , 苏州制造业开展“智改数转”专项行动 , “产业大脑”的任务之一是:如何让各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这一全产业链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 也就是说 , “产业大脑”要帮企业智能找链 , 不断为产业创新集群聚力赋能 , 形成一条以数字经济和工业互联网串起的“线上+线下”全新产业链 。
作为永钢绿色发展的重点产业项目 , 永钢冶金尘泥资源化处理项目建设之初便植入了“智能基因” 。依托数字建模技术 , 永钢打造了一座虚拟工厂 , 实现了原始生产数据的精准掌控、智能控制的全流程匹配 。
来到永钢集团冶金尘泥资源化处理项目的转底炉数字化车间中控室 , 工艺员吴飞鹏手握操纵杆 , 控制着屏幕上的虚拟员工“小伟”穿梭在虚拟车间 , 对机械设备进行点巡检 。“现在有了‘小伟’帮忙 , 不用再一个车间一个车间跑 , 省时又省力 。”吴飞鹏说 。
因为有了数据“双胞胎” , 工厂实现了所有设备信息和生产数据的可视化呈现 , 这让虚拟员工“小伟”有了用武之地 。永钢集团数字创新部部长张良斌说:“以前是先建工厂 , 再进行数字化改造 , 而这个项目是完全倒过来 , 是个拥有智能‘DNA’的未来工厂 。”
企业入链 , 大大提升数据获取能力
在相城区 , 车联网“产业大脑”正在全力打造中 , 已集聚车联网企业超百家 , 引育曹操出行、魔门塔、智加科技等一大批智能驾驶头部企业 。
作为国内Robobus的领跑者 , 轻舟智航推出的首款自动驾驶小巴——龙舟ONE已成功在苏州落地 。绿色的无人驾驶小巴士 , “承包”了公司到轨交站的接送;“全副武装”的测试车辆 , 让城市道路看起来充满未来感;无人驾驶环卫车 , 让道路清洁也“聪明”起来……在苏州高铁新城的道路上 , 随处可以见到无人驾驶车辆 。
目前 , 相城区已获批江苏省首批车联网先导区和江苏省首个数字交通示范区 , 按照《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要求“研究创建苏州(相城)车联网先导区” , 建设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先进制造业集群 。
通过“产业大脑” , 企业可以快速入链 , 一方面可以向上游寻找更适合的供应商 , 另一方面精准预判下游产业发展 。
今年11月 , 博世智改数转赋能中心签约落户苏州工业园区 。德国博世集团是世界500强企业、全球第一大汽车技术供应商 , 也是德国工业4.0的发起者 。博世苏州凭借智改数转赋能中心 , 将有能力的服务机构和有意愿参与诊断改造的制造业企业链接为伙伴 , 通过供需双方对接合作 , 共同推动园区智能制造更快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