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芽成长——一个科研工作者的希望与突围( 二 )


在明媚的春光里 , 秦创原开启了让陕西从“科教大省”走向“科教强省”的新篇章 。
“秦创原”的启动 , 让梁思远看到了希望 , 让他对科研成果转化后的信心更加坚定 。
播种
很快 , 春种基金走进了梁思远的科研世界 。
“今年3月30日 , 我听到了秦创原启动的消息 , 5月便开始深入了解秦创原 , 在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的工作人员指导下递交了材料 。7月就签署了‘春种基金’的投资协议 , 没过多久100万元就到账了 。”这个速度快得让梁思远不敢相信 。
9月14日 , 采访人员第一次见到梁思远时 , 他正在和团队一起对系统进行二代升级的研发工作 。有了秦创原的支持 , 按照他们的时间表 , 在国庆节前可以拿到20台二代样机 , 加上算法系统调试后 , 便能分发给客户处做数据测试 。到2022年年中收集反馈数据后再进行升级改进 , 预计2023年年初 , 产品可以实现批量生产 。
梁思远的这个产品 , 外观是一个普普通通的4厘米见方的黑色小盒子 , 它能将10个MEMS陀螺仪组成一个陀螺阵列 , 在此基础上利用科研技术和算法 , 对数据进行滤波和融合处理 , 从而提升精度 , 可以广泛应用在无人机、民用车企以及需要远程精准导航到达的领域 。
据梁思远分析 , 这是一个有着极大潜力的市场 , 这个项目属于消费电子类中高端的应用领域 , 国内市场达亿元级 , 市场增速为15% 。而经过他们的研发 , 目前该系统可以将整体电路硬件成本控制在千元内 , 通过测试证明其性能可以达到万元级设备性能指标 。
12月17日 , 梁思远欣喜地告诉采访人员 , 他研发的二代产品已经加工完成 , 达到了预期的进度 。
梁思远心中种下的那颗种子 , 伴随着秦创原的春风 , 终于破土萌出 , 沐浴在阳光中 , 开始了生根发芽的成长之路 。
成长
来自春天的种子 , 不仅撒在了梁思远的实验室里 , 还撒在了172个科研项目计划上 , 2亿多元的孵化基金 , 促使更多科技成果走向产业化 。那条困扰梁思远的“断头路”被打通了 。
更多的项目 , 走上了这条“书架”到“货架”无缝对接的坦途 。
西图之光是最早一批入驻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并接受春种基金支持的科创型企业 , “我们处于创业初期 , 需要一笔贷款 , 但是除了科研成果外 , 我们没有担保物 , 就遇到了融资难的问题 。”西图之光总经理刘洋的困境 , 也因为春种基金得到了解决 。在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帮助下 , 只用了不到一周时间 , 他们用软著作权做抵押从长安银行拿到了700万元贷款 , “这是我们收到的最大惊喜 。”
作为西部科技创新港春种基金001号项目 , 拓锐考公司和西安交通大学合作的纳米智能吸能材料项目 , 借助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 , 仅用4个月时间 , 就实现了量产 。
不仅如此 , 西咸新区当前在已设立9只总规模26亿元直投基金、联合陕投设立20亿元科创母基金的基础上 , 重点推进与长安银行陕国投30亿元“秦创投”信托基金设立 , 争取清源、西投控股等产业基金落户秦创原总窗口 。
路越走越宽 , 越走越稳 , 越走越快 。
解决了资金活水的问题 , 科创企业雨后春笋般地加快了成长的脚步 。
百花齐放 , 就从第一个温暖的春天开始 。
本报采访人员 周婷婷 周书养 李平
小贴士
秦创原主要目标
陕西省发布的《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中提出 , 到2023年 , 陕西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 在重点领域建设50个以上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及其他新型研发机构 , 攻克一批支撑产业和区域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新技术产业化应用不断壮大 , 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000项以上 , 引进培育科技型企业达到2000家;创新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 建成双创服务平台30个以上 , 创新基金规模超过100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