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2》:“群情”成为推动观众情绪的符号化工具

与《误杀》统一的好口碑不同 , 《误杀2》刚一上映 , 口碑即两极分化 , 不久 , “清醒抵制派”占据上风 , 豆瓣评分6.0 , 刚到及格线 , 陈思诚“误杀宇宙”将要重蹈“唐探宇宙三步崩塌”覆辙似乎已成定论 。
然而一个事实却很难被忽略:对于大部分的观众而言 , 《误杀2》算得上一次不错的观影体验 , 至少是一部及格的作品 , 甚至很可以说上些可圈可点之处 , 比如聚焦底层残酷现实的勇气 , 主角林日朗(肖央饰)贴合人物的精湛演技 , 或者前半段紧张流畅的叙事节奏、合格电影工业成品的画面质感 , 都不至于苛刻地给它贴上“不及格”的标签 。
但实实在在的观影体验成为“清醒抵制派”大战“可圈可点派”的一大拦路虎 。这也许就是机窍所在 , 两队人马各自隔岸观火 , 投机商人自可携款潜逃 。
二者的一番结合之后 , 也许“用坚实的故事来与观众共情”可视作检验一部进入大众视野的作品的标准 。也许我们可以试着用这个标准来一探根底:热热闹闹赶在元旦前夕上映的《误杀2》 , 它到底是在用合理的故事表“情” , 还是在歪曲现实逻辑煽”情”呢?
01、架子与内囊
为了夺回儿子的救命心脏 , 身初泰国的绝望父亲林日朗劫持医院人质 , 最终发现配型心脏已经被泰国市长用作救治自己的孩子 , 绝望之下 , 引导警方杀死自己 , 用自己的心脏挽救儿子性命 。
很明显 , 父子亲情是搭建整个电影的情感核心 。老套是老套了些 , 但只要不细想 , 就说得上是完整 。但怕就怕在细想 , 一细想哪儿都不对 , 一个浪花式的浓烈的“情”扑过来 , 与其说是生成于现实逻辑中渗透出来再打进心里 , 倒不如说是扭曲了现实硬生生甩到脸上的——尬 。
首先是大量的情节漏洞 , 明显的错误 。
尤其显著的是 , 整个电影结局落点之处——林日朗移植心脏给儿子还存在事实性的疏漏;医院门外的群众前一秒是站在林日朗的立场 , 基本态度是同情 , 下一秒 , 得知林日朗被击毙后竟欢呼雀跃 , 又站在了林日朗的对立面 。

《误杀2》:“群情”成为推动观众情绪的符号化工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误杀2》剧照
“群情”成为推动观众情绪的符号化工具 , 当观众自动代入到“小人物”林日朗身上后 , 想要激起观众“社会不公”的愤慨情绪便让群众支持主角 , 想要在林日朗“自杀”时激起观众的同情便一个转头 , 让群众反对主角——若是不加思考全盘接受 , 确实是会在那一刻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孤独的人吧 。
成为推动观众情绪工具的不仅仅有“群情” , 采访人员、医生、市长 , 甚至主角林日朗 , 一个个都被五花大绑 , 为贡献情绪“甘愿牺牲”角色的合理性 , 这种创作路径表现到电影上面 , 表现到观众的观感上 , 就是情节的“不合理” 。
相较漏洞和错误 , 还有人物的可疑 , 比如采访人员 , 一个盛名在身却不愿帮助处于绝境的朋友 , 不择手段抢新闻 , 不必经历什么价值观的颠覆 , 便可以转身成为正义使者 , 不畏强权 , 深深被林日朗打动 。

《误杀2》:“群情”成为推动观众情绪的符号化工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电影里的采访人员
情节也是可疑的 , 比如一楼劫匪正劫持着人质 , 二楼医生们可以泰然做着手术 , 而且权力滔天的市长不偏不倚、好像专门要等林日朗上门复仇一样 , 把自己儿子的手术地点安排在了楼上 。
看来要把大象装进冰箱 , 确实只需三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