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2》:“群情”成为推动观众情绪的符号化工具( 三 )


【《误杀2》:“群情”成为推动观众情绪的符号化工具】当我们在寻找这部电影的内核时 , 发现犯罪悬疑也好 , 父子情深也好 , 都只不过是电影披在外面的一层外衣 , 最后的卖点现实主义会不会其实才是这部电影的核心呢?
《误杀2》改编自豆瓣评分8.4的美国老电影《迫在眉睫》 , 原作以一个父亲绝望反抗的故事 , 淋漓尽致暴露出来的是极其具体的美国医疗体制弊端 , 间接推动了美国医疗体制的改革 。

《误杀2》:“群情”成为推动观众情绪的符号化工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原作《迫在眉睫》剧照
再反观《误杀2》 , 创作者又是轻轻一点 , 偷懒似的将矛盾简化成强权压制 , 体制的问题一下子化作了具体个人的问题 , 力度为之一减 。而最后的反转 , 泰国市长身上似乎除了为抢救儿子强夺心脏外再无瑕疵 , 恶行累计在李治廷饰演的秘书身上 , 而且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 , 扮演市长的演员看上去实在是又尊严又善良 , 于是整部作品蓄下并期待在结尾得到解决的力量又在这里泄了一半 。
于是乎结局就变得极度温吞 , 用一个大而无当而且有事实性错误的“爱”模糊了矛盾与残酷 , 既不见与强权抵抗的才智 , 也不见复仇的决绝与血光 , 都说“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 , 因为遍地找不到“美好的东西” 。

《误杀2》:“群情”成为推动观众情绪的符号化工具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泰国市长秘书似乎是电影里唯一的恶人
若是一部作品 , 由于情节、人物个个离着“好”差的有点远 , 又有把原本珍贵的东西做了噱头的嫌疑 , 或者是留下“这不过是一门生意”的痕迹 , 就不能怪看清的人迈过还算合格的工业水准、让人眼前一亮的主人公的表演和大差不差的剧情 , 评上一个大大的不及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