姗姗来迟的苹果AR设备将要落地( 三 )


苹果的第一代头显主要有三点竞争力:PC等级的算力、无需依赖PC/手机便可独立运作、支持广泛应用而非特定应用 , 这又对制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苹果M系列芯片无疑展现了强大的自研能力 , 假设移植到AR设备上 , 算力确实不成问题 。然而 , 能否完成移植 , 苹果说了不算 , 而是生产工艺要能够实现 , 并为设备的运行提供支持 。
科技媒体information援引供应链人士的表述称 , 苹果设备处理视觉信号的CMOS传感器尺寸“非常大” , 几乎相机镜片尺寸相差无几 , 最终 , 连代工之王台积电在生产时也没能彻底解决良品率过低的问题 。
物理问题是一切问题的起源 , 假设苹果需要一款和iPhone同等水平的产品 , 它至少需要满足用户外出携带的需求 。然而参考Quets2超过500g的重量 , 苹果到底从产业链的什么地方下功夫突破这个限制呢?研报中透露苹果AR设备拥有15个光学模块 , 作为对比 , iPhone只需要最多3个就能满足日常所需 。
当然 , 郭明錤认为苹果最快将在2024-2026年 , 设计出针对头显的最佳新电池系统 , 以减轻装置重量、提升便利性 。但那时距离十年的目标 , 已经过去了五年 。
对于现在的苹果而言 , 持续进行的造车计划 , 上千名工程师加持的AR/VR部门 , 全球性的软件开发号召力 , 都有望在取代iPhone这样的噱头之外 , 带来一些现实的体验变革 。苹果未来的想象空间并不一定集中于一台AR设备上 , 关心它能带来什么 , 比关心它能成为什么更有价值 。这或许就是生态对于巨头的意义 。结语
此前 , 库克表示:“AR技术可以增强我们的对话 , 增强学习 , 并真正放大技术对人们的价值 , 而不是把现实世界封闭起来 。”这显示 , 苹果对AR的官方意愿是开放的 。或许在这种想法的指导下 , 未来由苹果带头 , 激发AR领域来自于第三方的活力 , 才是类似于移动互联网爆发一样的 , 真正的转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