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瓷商财富排行榜

1926年
北洋军阀刘宝题兵败路过景德镇时
强行向景德镇商会
征收100万银元充当军饷
商会紧急商讨对策
无奈只得在全镇富户中按财产多少的比例
分摊这笔巨款

景德镇瓷商财富排行榜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正是这次"借饷"
催生了江西史上最早的富豪排行榜——
"三尊大佛"、
"四大金刚"、
"十八罗汉"
更有趣的是 , 这三者之首又都是被称为"都帮"的都昌人 , 更增添了故事背后的传奇色彩 。
都帮旅景景德镇曾被称"都昌人的码头"
历史上
都昌人对景德镇的
贡献有目共睹
景德镇也被称为"都昌人的码头"
据说每四个景德镇人中就有一位都昌人 , 每两个陶瓷从业者中有一位都昌人 。原景德镇市政协文史办公室主任、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理事陈海澄称 , 新中国成立前 , 景德镇的陶瓷行业被都(昌)帮、徽帮以及杂帮所把持 。其中 , 都帮人多势众 , 控制着圆器业、挛窑、烧窑等咽喉行业 。

景德镇瓷商财富排行榜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有这样两句民谣流传甚广:
十里长街半窑户 ,
赢他随路唤都昌 。
而清人郑廷桂所作的《陶阳竹枝词》 , 也记录着当年都昌人在景德镇的盛景:"蚁蛭峰窠巷曲斜 , 坯工日夜画青花 , 而今尽是都鄱籍 , 本地窑帮有几家 。"1962年 , 省历史学会曾对此进行了一次调查 , 结果显示 , 自乾隆年间起 , 葬于景德镇的冯、余、江、曹等七姓都昌人达千人以上 , 而殁葬在都昌本土的旅景者更远超此数 。
据1994年出版的《景德镇文史资料·第十辑》记载 , 而地处鄱阳湖畔的都昌 , 人多地少 , 老百姓遇到天灾人祸便苦不堪言 , 地理环境的劣势让都昌人纷纷选择外出谋生 , 距都昌百里之遥的景德镇便成为他们的首选目的地 。为此 , 最初来到景德镇的都昌人多为破产农民 , 以卖苦力为生 , 为人推车撑船;掌握了一技之长的都昌人 , 则当起了木匠、裁缝和泥匠 。
此后 , 都昌人逐渐控制了景德镇的补窑业、满窑业 , 并渗透进画作行、成型行以及窑厂行等行当 。站稳脚跟的都昌人开始在景德镇兴建书院 , 组建同盟保护自己并对抗其他帮会 , 并发展为聚集千余家大中小窑户的三窑九会、四窑九会 , 控制了景德镇的烧窑业与圆器业 , 于清代时实现了史无前例的瓷业大垄断 。
旅景都昌人 , 不但对景德镇瓷业作出巨大贡献 , 而且留下了许多精彩的传说 。其中 , 最让老镇人津津乐道的 , 莫过于"三尊大佛四大金刚十八罗汉" 。
富户之最"三尊大佛四大金刚十八罗汉"
"三尊大佛四大金刚十八罗汉"
实为景德镇瓷商财富排行榜
而说起这份财富榜
又不得不提北洋军阀刘宝题
1926年 , 北洋军阀刘宝题被北伐军赶到了景德镇 。刘宝题原打算经景德镇往祁门、屯溪方向撤向浙江 。败兵过境 , 见景德镇竟是这样一个繁华的大都市 , 于是心动了 。
刘宝题把景德镇商会会长吴瑶笙召到驻地 , 提出"借饷" 。
吴瑶笙是个厚道人
明知道刘宝题有借无还
还是硬着头皮问:
刘司令要借多少?
刘宝题伸出一根胖指头
吴瑶笙:一万?
刘宝题摇摇头
吴瑶笙:十万?
刘宝题又摇摇头
吴瑶笙咬紧牙关 ,
狠狠心问:一百万?
刘宝题:就一百万银元!
吴瑶笙愁眉紧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