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瓷商财富排行榜( 二 )


刘宝题又说:
必须三天内交清 , 否则……
吴瑶笙:否则怎样?
刘宝题:否则我就管不住我的兵 。
吴瑶笙心慌意乱 , 深一脚浅一脚赶到商会 , 紧急召集全镇工商户和财东联席会议 , 商讨筹款事宜 。经过商议 , 参加会议的工商户和财东均同意按资产多少来分摊 。
会议通宵达旦 , 众人经过一天两夜的评定 , 终于拟出了一张名单 。后人根据名单排列顺序的先后 ,
将资产50万银圆以上的称为"大佛"
30万以上的称为"金刚"
10万以上的称为"罗汉"
据《景德镇瓷录》记载 , 代表景德镇富户之最的"三尊大佛四大金刚十八罗汉" , 都昌人就占去了13个名额 , 都从事制瓷业 。其中 , 有"大佛"余英泾、余旺青;"金刚"冯承就、余略盛;"罗汉"王家琨、刘世机、刘径道等人 。此外 , 徽州财东占8名 , 6名开钱庄 , 1名开药店 , 1名卖南货;抚州1人 , 从事制瓷业;乐平1人 , 从事油坊加工业 , 另有2名瓷商分别来自广东和湖北 。
三尊大佛、四大金刚、十八罗汉 , 三天内筹集了80万银元 。刘宝题要翻脸 。吴瑶笙说 , 短时间实在难以凑足如此多的现金 。刘宝题也不听解释 , 将吴瑶笙扣为人质 , 随败军一同撤走 。途经景德镇市郊四周里菜园 , 吴瑶笙急中生智 , 连呼肚子痛 , 并从手推车上滚落到菜园地里装死 。
当时军情非常紧急 , 刘宝题为了敲诈景德镇财东 , 耽误了三天 , 北伐军已经追到了屁股后面 。士兵只顾逃命 , 无人理会吴瑶笙 。
吴瑶笙这才捡了一条性命 , 逃回了景德镇 。
勤俭节约家财万贯却"木板旧房度一生"
近百年来 , "三尊大佛四大金刚十八罗汉"的传奇故事 , 在景德镇流传不息 。令人好奇的是 , 在这份代表景德镇富户之最的"富豪榜"中 , 旅景的"都帮"为何能成为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又是如何掌控景德镇瓷业的?

景德镇瓷商财富排行榜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据《景德镇陶瓷词典》的作者石奎济分析 , 都昌人是在明朝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后 , 才开始大规模地涌进景德镇 。这些背井离乡的都昌人 , 大多都是破产的农民 , 他们能够"负重"在景德镇生存下来的原因固然很多 , 但起码有一点是必须的 , 即都昌人的"吃苦节约"精神 。
事实上 , 后来形成的"都帮" , 也确实继承了先辈们的这种精神 。比如 , 景德镇"三尊大佛"之首的余英泾 , 这位拥有万贯家财的巨富 , 竟然是"两件长褂穿一世 , 木板旧房度一生";在生产管理上 , 要求"勤俭节约、减少浪费";其厅堂挂有"黎明即起 , 洒扫清除"的条幅 。"四大金刚"之首冯承就 , 在学徒期间"工作勤恳吃苦耐劳 , 对"烧窑业各行业业务精通" , 成年后"省吃俭用 , 勤俭持家"阎 。再比如"十八罗汉"之首王家琨在拥有不菲财产的情况下 , 其妻竟然"白天亲自下厨房烧饭、养猪 , 晚上经常擂料到深夜" 。
而创新进取的精神 , 也是"都帮"发迹的关键 。明末清初时 , 景德镇本地人的制瓷技术是不外传的 , 都昌人想突破这种行规并染指瓷业 , 就必须创新进取 。比如 , "补窑原为本地魏姓专业 , 魏姓带了两个徒弟 , 但徒弟没学会 , 师傅就早逝了 , 技术失了传 , 于是都昌人就试着干起来了 , 进而由补窑而挛窑又挤进了满窑行渐渐地控制了满窑行" , 还成功地插手"匣砖行、画作行、成型行、及至窑厂行" 。在关于旅景谋生的都昌人及"都帮"材料中 , 这种创新进取精神随处可见 。
此外 , "都帮"还十分注重"诚信经营、和气生财" 。比如 , 余英泾做生意最讲信誉二字 。销出的瓷器 , 什么样的货卖什么样的价 。客商谈生意 , 不论生意成否 , 他都要热情接送 。而白手起家的余旺青也是如此 , 他"遵守商业信誉" , "信守业务合同 , 具有高尚的商业道德" , 同时能"保证产品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