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解释川崎病?

热门回答:

谁能解释川崎病?

文章插图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首次报道 。属于自限性、急性全身血管炎 。该病常见于年龄不超过5岁的婴幼儿 。
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主要有颈部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口腔黏膜病变、球结膜充血、长时间发热、多形性皮疹、手足硬性肿胀伴指尖脱屑 。心血管系统损害是川崎病最严重的并发症 。可以形成冠状动脉瘤及冠状动脉扩张 。相关研究显示 。川崎病患儿没有及时接受治疗进而发展成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为15%~25% 。在发达国家或地区 。最为常见的婴幼儿获得性心脏病为风湿热 。但近年来随着川崎病发病率的上升 。川崎病已成为婴幼儿最为常见的导致获得性心脏病的原因之一 。同时亦有流行病学研究发现 。川崎病同样有可能成为成年人缺血性心脏病的威胁 。此外 。国外亦有研究表明 。川崎病也是小儿发生过敏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而且 。在许多国家随着川崎病诊断水平的提高 。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
川崎病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极有可能是易患者体内被多种微生物损伤 。促使B细胞及T细胞参与的免疫激活 。从而出现瀑布样效应 。最后引起全身炎症反应 。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不断进步 。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和病因最终将会被人类揭开 。并找到更加快捷、有效的治疗方法 。
【谁能解释川崎病?】其他观点:
谁能解释川崎病?

文章插图
川崎病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是易患人群对多种感染病原触发的以免疫介导为主的全身血管炎 。好发于5岁以下的宝宝 。多集中在1-2岁之间的宝宝 。现在的季节正是该病好发的时候。本病病因尚不明确 。专家推测感染的因素最大 。常见的有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
谁能解释川崎病?

文章插图
本病最早出现的症状就是持续性发热 。体温39度以上 。持续1-2周 。虽然体温还有1-2度的波动 。但仍高于正常体温 。且予抗生素治疗无效 。2 皮肤黏膜出现改变:发热2-4天躯干部会出现弥漫性的麻疹样斑丘疹或者猩红热样的皮疹;急性发热早期手足会出现硬性水肿 。手掌、足底出现弥漫性红斑 。出现疼痛和僵直 。恢复期时这些部位会出现大量脱皮; 黏膜改变:3-4天会相继出现眼球结膜的充血 。咽部黏膜充血 。口唇干燥 。出现裂纹 。舌头如杨梅样 。3 发病初期会出现一过性急性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的肿胀 。质较硬 。轻度压痛 。热退后消散 。但也会出现心血管症状和体征 。出现时间不定 。多表现为心肌炎、心包炎以及心律失常 。
谁能解释川崎病?

文章插图
该病的治疗主要强调早诊断、早治疗 。尽早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积极控制血管炎症 。补液、护肝、护心以及相应的支持治疗 。本病发病初期易被家属误认为感冒 。故家属要引起重视 。当使用感冒药治疗无效时要迅速就诊 。做相关检查以期达到早期诊断 。以免延误治疗 。家长们还要注意9个月以内是不可以宝宝接种疫苗的哦 。
本期答主:王倩倩 医学硕士
欢迎关注生命召集令 。获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识 。
其他观点:
川崎病(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约15%~20%未经治疗的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害 。本病常呈散发或小流行 。四季均可发病 。发病年龄以婴幼儿多见 。经流行病调查表明 。发病年龄5岁以下者占87.4%,男女发病比例为1.83:1 。
川崎病病因不明 。流行病学资料提示立克次体、丙酸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支原体感染为其病因 。但未能证实 。本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
本病的病理变化为全身性血管炎 。好发于冠状动脉 。
主要临床表现为:1.反复高热39~40℃ 。5天以上 。抗生素治疗无效 。眼球结膜充血 。口腔及口唇皲裂 。舌乳头突起 。呈草莓舌 。四肢硬性水肿 。皮肤可出现一过性多形性皮疹 。一般在病初1周内出现 。肛周皮肤发红、脱皮 。可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 。一般在病初出现 。热退后消散 。2.本病可出现冠状动脉损害 。多说发生在病程的第2~4周 。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瘤可致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3岁以下男孩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是冠状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 。
治疗:1、阿司匹林:每日30~50mg/kg 。分2~3次服用 。热退后3天逐渐减量 。2周左右减至每日3~5mg/kg 。持续6~8周 。如有冠状动脉病变是 。应延长用药时间 。直至冠状动脉恢复正常 。2、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剂量为1~2g/kg 。8~12小时静脉缓慢输入 。宜于发病10天内应用 。可迅速退热 。可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3、在静注丙球无效后可用糖皮质激素 。4、对症支持治疗 。
预后:川崎病为自限性疾病 。多数预后良好 。注意定期复查 。Z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