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安徽和县是南京的门户?

最近,“江苏省合肥市”上了热搜,有人调侃说合肥成了江苏的了,江苏省省会南京可以“名正言顺”的成为“徽京”了 。
南京被戏称为徽京,是因为南京安徽省马鞍山市几乎“融为一体”了 。横跨长江两侧的马鞍山市其实并不大,辖3个区3县,长江东岸的是当涂县 , 长江西岸的是含山与和县 。
和县和马鞍山市主城区隔江相望 , 看上去名气不是很大 。没关系 , 咱们先来读一篇你绝对知道的文章,这就是中唐诗豪刘禹锡那篇流传千古的《陋室铭》 。
很多人对《陋室铭》原文张口就来,“山不在高 , 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 , 惟吾德馨 。”这篇文章在哪写的呢?就在和县 。
唐朝时和县称为和州,关于刘禹锡在和州写《陋室铭》,有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 。刘禹锡因为参加了王叔文主导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这就是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
刘禹锡仕途不得意 , 曾出任和州通判这样的小官 。到了和州之后,刺史知道刘禹锡是个刺头,就想给刘禹锡来点下马威 。
刚到和州,刺史就让刘禹锡住到了城南一处小房子 。按规定,通判是可以住三间大房的 , 但刺史就是故意为难刘禹锡 。刘禹锡不和这样的人计较针头线脑,安乐处之 。只不过刘禹锡写副对联讽刺刺史 , 刺史被打了脸,恼羞成怒地把刘禹锡给赶到更小的房子里居住 。
三次迁居,刘禹锡最后只能住在一间仅容一张床的破房子里 。刘禹锡非常鄙薄刺史的小人之行 , 你小子不是故意为难我吗?我偏不上你的当 。在这间小破屋里,刘禹锡写下了这篇感动了无数人的《陋室铭》 。不过也有一种说法认为《陋室铭》的作者不是刘禹锡,而是唐玄宗时的太子宾客崔沔(刘禹锡也当过太子宾客) 。
其实抛开《陋室铭》是在和县写的之外,历史上的和县本就是座著名的军事重镇 , 这与和县的地理位置有关 。长江进入安徽后,明显呈由南至北走向,古代的江东就是指长江以东的苏南等地区,江西则指长江以西的今安徽地区,并不是指现在的江西省 。
如果坐船从和县顺江而下,用不了多久就到了我国四大古都之一的南京 。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定都于南京,与北朝相抗衡 。在大多数时间里, 南朝都是以淮河为防线的,但为了保卫南京,历代南方王朝都把和县当成南京的门户之一 。
南京在东吴定都之前的地位并不是很高 。大家都知道两汉时的扬州地广人稀,辖区包括现在的安徽省淮河以南、江苏省长江以南、上海、浙江、福建、江西 。
扬州的治所不在南京 , 也不在大郡吴郡(江苏苏州)和会稽(浙江绍兴),而在和县,当时称为历阳 。
扬州地盘实在太大,而且大部分地区都在长江以南,这在古代交通和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 , 管理起来不是很方便 。
西汉初年爆发了以吴国为首的七国之乱,吴国的地盘就在长江以(东)南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把扬州治所在长江以(西)北是比较合适的,和县与江南只有一江之隔 , 与中原联系也方便 。即使扬州治所后来迁到了寿春(今属安徽省淮南市),和县依然是中原与江南地区联系的江防要塞 。
东汉末年 , 小霸王孙策平定“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其实就是从和县走出第一步的 。古人评论孙策曰:“策取历阳,方可次第取江南,传至孙(权)以建吴 。”
六朝开始后,和县成了国都南京极为重要的战略前哨,号称失历阳则失建康(南京古称) 。东晋前期,著名反臣苏峻作乱 , 出兵杀进南京,差点毁掉了东晋王朝 。苏峻时任历阳内史(太守),他从历阳出兵攻南京再方便不过 。
古人对此看得非常明白,说和县是淮南之咽喉,江东之门户,一旦丢掉,以南京为防守最高目标的整条长江防线都要瘫痪 。北朝要取南京,最方便的进军路线就是在突破淮河防线后,从历阳顺江东下,南京几乎没有守的价值了 。
【为何说安徽和县是南京的门户?】把国都放在南京的王朝,包括明朝初年,无不重视对和县的防御,也包括国都放在杭州的南宋 。他们都知道一点:守住和县就是守住南京,否则就该考虑去哪讨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