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厦门乌石浦到深圳大芬村,全球油画“加工厂”的变与谋( 三 )


换言之 , 只要机器不出现故障 , 卖家就可以无限量生产供应 。
与此同时 , 受益于跨境行业多品类产品开发的思维模式 , 综合实力较强的卖家正试图尝试通过品类拓展开辟出第二条增长曲线——将产品由原来仅有的油画产品延伸至家居产品、版画艺术等产品线 。
从厦门乌石浦到深圳大芬村,全球油画“加工厂”的变与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Marble Wish官网销售家居用品、手绘油画、艺术版画以及定制产品
总的来说 , 当下跨境油画卖家正在不遗余力地拓展渠道、拓新品类 , 以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
03 变局:市场需求与艺术性的平衡
从生产方式来看 , 不论是之前通过人工批量复制过了50年著作财产权保护期的莫奈、梵高 , 还是现在借助科技复刻购买了版权的原画 , 产品本身都不具备品美术品的议价能力 , 行业本质上还是属于出口加工业 。
世界油画产业兴起于欧洲 , 与其他出口加工业一样 , 在全球范围内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产业转移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 美国低廉的劳动力吸引了欧洲油画产业开始向美国转移 , 当时大批画工迁往美国 , 订单也随产业迁移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由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 , 劳动力成本快速上阵 , 油画产业转向成本更低的亚洲 。
从厦门乌石浦到深圳大芬村,全球油画“加工厂”的变与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1960年代 , 欧洲人开始向韩国下油画订单 , 韩国顺势成为欧洲油画“加工厂” 。之后产业又由韩国传入新加坡、中国澳门、中国香港等地 。
【从厦门乌石浦到深圳大芬村,全球油画“加工厂”的变与谋】直到80年代 , 香港画商带着大量的商品画订单涌进了内地 , 这才掀起商品画高潮 , 让深圳大芬村、厦门乌石浦、莆田仙游生产的大批行画经由香港销往海外市场 。
纵观整个油画产业全球转移路线 , 不难发现油画产业带的形成一直都是由劳动力优势主导 。
有利有弊 , 当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 让低廉的地价及人力成本不再唾手可得 , 使得乌石浦、大芬村的产业优势不再明显 。
类比服饰纺织业 , 未来油画产业将转向人工成本的更低的东南亚 , 也未尝不可 。
“现在行画出口不景气 , 订单一少 , 画工也纷纷转业或走向艺术市场 , 以往行画出口经验 , 在当下不再适用 。”林艺表示 。
整体增速放缓、廉价画工的流失、异地行业竞争……都让“转型升级”成为政府和民间探讨油画村未来发展时提及最多的词 。
然而临摹起家的油画产业 , 想向高端原创转型并不是一件易事 。如何保持市场需求与艺术性之间的平衡 , 成了油画产业带转型升级必然要面对的难题 。
在一定时期内 , 复制画带来了油画出口市场的繁荣 。但不可讳言 , 其负面作用却也是对绘画的艺术纯度及产品认可度造成一定的影响 。
商业运作模式依然与艺术创作有明显的区别 , 其覆盖的消费圈层也不一样 。
首先 , 从电商渠道来看 , 海内外消费者购买油画产品多用于室内家居装饰 , 选购商品更注重的是是否与家装风格统一 , 消费者程度尚未达到可以“提要求”的程度 , 对于油画艺术性要求并不是很高 , 而且艺术品也不是按需供给的产物 。
其次在大批画工由临摹走向原创市场中 , 也面临着一道道“门槛” 。绝大多数的油画从业者并没有经过专业学习 , 艺术理论功底薄弱 , 向原创转型的过程颇为艰难 。近年来 , 虽有画工转型成功的成功案例 , 但远不足以支撑油画产业原创式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