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视失去看的必要性是不是就走向消亡了?( 二 )


就算开启了一个电视生产高潮 , 改革开放初全国电视机的年产量也不过数十万台 , 供应十分紧俏 , 还是得凭票供应 , 而且“一票难求” , 那时候谁家有一台都是倍有面子的事 , 一家人为了一台电视机不但要勒紧裤腰带 , 还要看是否有运气搞到一张票 , 没门路的人想都不敢想 。
所以属于80年代的一个独特画面就是:有本事的人家搞到一台电视机 , 几十个街坊邻居凑一块看 , 他们挨肩擦背围坐在四四方方的电视旁 , 生动活泼的画面带来了收音机所不能带来的体验 , 让在场的人乐不可支 。
需要强调的是 , 一般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都是元器件工业带动整机工业 , 比如晶体管、集成电路的出现导致计算机的普及 , LCD、PDP器件出现带来大屏幕平面电视 。但我国工业基础差、资金短缺 , 没法从元器件一点点开始 , 电视工业采取的“逆向开发模式”——最先引进整机生产线 , 使用进口元器件 , 保证整机的质量水平 , 然后列出所需的元器件规格和质量水平 , 作为配套厂的目标 , 之后哪个元器件达标了 , 就先用哪个替代进口 。
这样 , 用了不到十年时间 , 我国就完成了第一代彩电国产化工作 , 除了部分原材料外 , 绝大部分元器件均能在国内生产 , 电视机产量也随之到达了百万甚至千万台的级别 , 开始进入更多百姓家 。
与电视工业一同起飞的 , 是各大电视台推出的各种已成经典的节目 , 比如83年央视推出的“春节联欢晚会”、86年的《西游记》、87年的《红楼梦》、90年的《渴望》、92年的《新白娘子传奇》、94年的《我爱我家》等 , 很多收视率都高于90% 。
这些不同时期在电视中播映的经典 , 给每晚围坐在一起的一家人带来了此前难以想象到的丰富体验 , 给左邻右舍带去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 据说《渴望》播出时 , 全国的犯罪率下降了30% , 小偷都回家看电视了 。
90后也都有过一段这样的童年经历:自己独自在家偷偷看电视生怕被发现 , 然后在家长回来前拼命想办法让电视降温 。
在那个物质条件还比较稀缺的时代 , 孩子们穿着朴素的衣服 , 每周看着相同进度的《还珠格格》、《新白娘子传奇》、《天龙八部》、《快乐大本营》等 。而在除夕夜的鞭炮声中 , 全家人守在电视机旁等待着如今早已消失在春晚的一个个明星的出场 , 欢声笑语 , 绵绵不绝 。
应该说 , 那时候电视机就是家的象征 , 有家的地方就有电视 , 电视的周围 , 围坐的是忙着打毛衣的妈妈、没有那么忙的爸爸、偶尔来串门的隔壁叔叔阿姨、看电视看到不想写作业的孩子......
然而 , 三十多年 , 时光飞逝 , 我们用来消解闲暇时光的电子产品也在飞速迭代 。
彩电技术飞跃式发展 , 等离子电视、液晶电视再到OLED电视 , 电视机越做越大 , 越做越薄 , 色彩和清晰度越来越好 , 彩电企业走在无限美好的康庄大道上 , 但半路杀出个智能手机——兼具打电话、照相、看视频等多种功能的娱乐神器 , 电视机的霸主地位在多年后的今天一朝陨落 。
智能手机的出现 , 不仅冲击了单反、照相机行业的发展、更是严重打击了电视机市场 。
现在的智能手机、智能平板还有移动PC等电子产品 , 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闲暇时间;而互联网上短视频APP、新闻APP、直播APP等五花八门软件的出现 , 为用户带来了非常不一样的体验 , 也改变了人们从电视上获取资讯、新闻、广告的路径 。
另外 , 手游堪称吞噬时间的“黑洞” , 游戏打上了 , 谁还看视频 , 更不用说电视 。
传统意义上 ,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在互联网的世界里 , 商品的价值 , 由该商品所消耗的用户总时间决定的 。钱的走向跟随着用户的眼球走 , 他们越来越多地把时间花在社交媒体、应用软件和游戏上 , 而不是电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