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新品牌面临“钱荒”( 五 )


“而且本土品牌担心降价会影响品牌力 , 3~5年苦心经营形成的品牌形象 , 可能因为降价而灰飞烟灭 。”
或可从历史上窥探出整个剧情的走向:据李丰分析 , 在2000年前后 , 中国曾出现过一次“大牌平替”潮 , 也出现了一些本土品牌 , 这些品牌多分布于日化和日清领域 。但好时光并未长久 , 2003~2004年日化巨头宝洁在中国市场开始降价 , 降价战略持续到2006年 。而作为结果 , 2007年的市场上 , 很多2000年前后出现的本土品牌已经消失不见了 。值得玩味的是 , 在这几年中石油价格在持续走高 , 甚至涨幅达到三倍 , 在这样的情况下本土品牌遇到了影响命脉的两大挑战:原料成本持续走高+降价空间被大牌抑制住 。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日本和韩国市场 。孙来春告诉虎嗅 , 在20世纪七十年代 , 日韩市场出现了一批本土品牌 , 他们迅速崛起并且以更高性价比从国际品牌手中抢走了一部分市场 。当时国际大牌也开始在日韩市场“俯冲攻击” , 但像雪花秀这类品牌挺住了 , 并最终活了下来 , 逐渐发展为了本土大牌 。“我们现在面临的故事几乎一样 。如果我们这些本土品牌扛不住 , 那么这个市场就会被国际大牌重新占据 , 如果我们能够活下去 , 那么中国就会逐渐诞生一批源自本土的国际大牌 。”
三年生死战?
一位在2017~2021年专注投资新消费项目的投资人告诉虎嗅 , 2022~2025年会是本土品牌的“生死考验期” , 但他并不乐观 , 他认为过去几年诞生的本土品牌中 , 会有超过80%的项目最终死掉 。
“那些一味靠营销的品牌 , 会迅速死去 , 因为资本圈已经不会砸钱了 。”这位投资人表示 , 2021年开始资本圈对新消费快消类项目的热度已经降温 。2019~2020年的消费投资热是偶然因素带来的“短周期”:一方面在流量端 , 2018~2019年淘系改革和抖音崛起让市场上出现流量红利;另一方面疫情因素下 , 基础日常消费成为不确定中的较大确定性 , 吸引了热钱 。
“这股热潮其实在2020年下半年已经在降温 , 资本圈也在回归理性 。”该投资人认为 , 回归理性的一个关键点是:大家意识到 , 这一波投资的“边界所在”——你不会投出下一个欧莱雅 , 只能找到某新品类的头部 , “让欧莱雅诞生的不仅是资本 , 更是时间 。”
“在19~20世纪 , 消费品领域出现了几次大周期 。有一些共性规律是本土新品牌应该体会并学习的 。”刘彬认为 , 本土新品牌在2022年首先应该稳守基本盘——守住在细分品类的优势地位 , 并强化品类心智 , “无论是三顿半、花西子还是泡泡玛特 , 都需要暂时放下更大的多元化扩张野心 , 踏实回归基本盘 。”
这也是历史上宝洁、雀巢、欧莱雅的发展规律 。以宝洁为例 , 从1837年创立后 , 这家公司就一直生产香皂(和蜡烛) , 并在将近100年的时间里让自己成为了“香皂之王”——当人们想到香皂时 , 会第一时间想起宝洁 。从今天的视角看 , 宝洁开创并守住了自己的品类 。值得注意的是 , 在创立近120年时 , 宝洁才开始逐渐多元化扩张 , 而在扩张过程中 , 宝洁一直恪守基本盘几乎没有离开基本盘的“近亲半径” 。
从韩国雪花秀的发展史上 , 也能看到相同的故事 , 而雪花秀对本土品牌的借鉴意义或许更大——在崛起史上 , 它也曾遭遇国际大牌的俯冲攻势 。在创立后的将近10年里 , 雪花秀一直稳守“人参基护肤品”这一基本盘 , 实际上这种坚守细分品类的发展战略 , 让其在激烈的竞争中活了下来:国际品牌进军韩国市场并推出同品类时 , 雪花秀已经在“人参基护肤品”领域形成了较强的用户心智护城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