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应对虚拟人物保持警惕”
本文转自:北京青年报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伴随C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 真实与虚拟的边界正在消失 。虚拟人物已跳脱曾经的“二次元” , 频繁地活跃在现实世界的演唱会、秀场、游戏、社交账号中 。放眼全球 , 围绕“虚拟偶像”的热情正日益高涨 。但也有业内人士提醒 , 虚拟人物还存在恐怖谷效应、知识产权、身份认同等问题 , 人们应当对其“声音”和“光环”保持警惕 。
完美偶像初音未来、前沿实验型的DOKU、时尚博主Imma、智能助手COH、行业专家华智冰……这些虚拟人物与真实人物一样 , 拥有着自己不同的身份和背景 , 他们可以有自己的社交账号发布日常生活 , 也可以以全息投影的方式登上娱乐综艺节目 , 在演唱会上大秀才艺 , 甚至可以开启实时直播和网友互动 。任何一个虚拟人物的背后 , 都有一个运作的主题 , 有一个幕后推手 , 其中包括品牌、零售商、个人创作者、娱乐公司、游戏公司、技术公司等 。
2017年开始 , 虚拟人物合作风潮渐起 , 汽车、快消、美妆、时尚等行业的合作广泛且逐步深入 。相比真人 , 虚拟人物的优势在于高度可控 , 并且给人们“有新意”“打破次元”“高科技”等印象 。不过 , 一份《2021全球时尚虚拟人物研究报告》就指出 , 虚拟人物在有些场景跟真人难以分别 , 这一情形受到不少质疑 。
首先是恐怖谷效应 。这是一个关于人类对机器人和非人类物体的感觉的假设 , 在1970年被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政弘提出 。他认为“机器人与人类的相似程度达到一个特定程度的时候 , 人类对它们的反应便会突然变得极其负面和反感 , 哪怕机器人与人类只有一点点的差别 , 都会显得非常显眼刺目 , 从而产生僵硬恐怖的感觉 , 犹如面对行尸走肉” 。
第二是知识产权等法律风险 。如果虚拟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拥有原型 , 可能会出现侵犯个人肖像权的潜在风险 。使用虚拟人物进行广告传播还可能被指定为虚假营销 , 尤其是在美妆等品类 。例如虚拟人物推广口红进行试色就曾引起不小的风波 。
第三是身份认同 。外貌过于真实的虚拟人物让消费者难以区别 , 长此以往可能会损害人们的情感 。例如国外的虚拟博主Lil Miquela出道时曾“隐藏”虚拟人身份 , 两年后遭遇黑客事件后自曝是虚拟人物 , 这惹得不少网友恼羞成怒 。有些人严重怀疑自己的智商 , 更多人则难以接受模仿了两年穿搭风格的博主居然是个假人 。
此外 , 因为虚拟人物在各方面人设完美 , 粉丝群体又相对年轻 , 不少学者认为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 因为“这样不切实际的‘幻想’在现实中根本无法达到” 。
文/本报采访人员 陈斯
【“人们应对虚拟人物保持警惕”】本版部分图片源自品牌官方
- 环保界再添“神器”!深圳市机动车尾气监管平台正式运行
- 长征八号火箭成功携一批音频歌声“上太空”
- 上海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实训中心”在长宁成立!
- “雪绒星”点亮冬奥场馆,铝合金编织成雪花,每条曲线都来自算法
- 屈臣氏“美好新试界”品牌新主张 打造立体五感体验
- 张勇卸任海底捞CEO,“最牛服务员”杨利娟接任
- 敦煌网3月新品嘉年华启动 助卖家“爆单力”满格
- “数字转型、智造融合”之路怎么走?行业专家齐聚论道
- “大数据杀熟”要成为历史了吗?
- 《买手制销售服务规范》团体标准颁布,国美真快乐启动“全家乐购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