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电影走向世界的两条路径:延展与自探

本文转自:京报网
2月10日至2月20日 , 第7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在德国首都柏林举办 。今年有三部华语长片在柏林亮相 , 分别是“主竞赛”单元李睿珺导演的《隐入尘烟》、“论坛”单元郑陆心源导演的《错落斑驳的》和“经典展映”单元娄烨导演4K修复版的《苏州河》 。
从今年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的两部华语新片 , 我们或许可以窥见中国青年导演进军国际电影节的两种可能方式:一种是“向内探索” , 另一种则是“向外延展” 。
华语电影走向世界的两条路径:延展与自探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华语电影走向世界的两条路径:延展与自探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错落斑驳的》电影海报 。“私影像”向外延展
杭州导演郑陆心源的新片《错落斑驳的》更属于“向外延展” 。作为青年导演 , 她的首部长片处女作《她房间里的云》即荣获2020年第49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金虎奖” 。在柏林映前短暂的视频介绍里 , 《错落斑驳的》被导演称作是“家庭纪录片”(family documentary) 。在我看来 , 本片其实更像一个延展的“私影像” , 倘若把它比作一个莫比乌斯环 , 那么它一面指向自我和家人 , 另一面指向社会和世界 , 同时这两面又互为表里 , 不可分割 。
《错落斑驳的》是本片的中文名 , 其英文原名是“Jet Lag” , 意为“作跨时区长时间飞行后引起的生理失调症状” 。本片的故事由导演陪着外婆去缅甸找外婆的父亲展开 , 导演外婆的父亲于上世纪40年代前往缅甸 , 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在缅甸 , 导演一行人找寻到了外婆父亲生前工作生活过的痕迹 , 无论是照片还是他人的讲述 , 都让外婆感动不已 。从缅甸返回后 , 导演经历了一段隔离时光 , 片名“Jet Lag”的含义才真正出现 。
影片伊始便是导演及其伴侣的一段对话 , 涉及俩人关于本片的评价——导演自称“自己在片中的‘暴露’不足 。”事实上 , 导演在纪录类影像中以这种“评论音轨”的方式出现并和“观众”(在片中由她的伴侣充当)交流 , 恰恰是导演“自我暴露”的一种 。因为电影的普遍特点之一便是导演的“消失” , 影像仿佛自动生成般运转着 , 导演往往隐藏在摄影机背后隐秘地操纵着观众 。而这种“评论音轨”的出现恰恰是导演“自反意识”的体现 。类似做法在剧情片里更为常见 , 如在中国台湾导演黄信尧的剧情片《大佛普拉斯》里 , 导演也有意识地加入自己的评论音轨 , 试图打破“第四堵墙” , 制造“间离效果” , 让观众在戏里戏外跳进跳出 , 进行独立冷静的思考判断 。
在《错落斑驳的》中 , 导演对自己的“暴露”是多层次的:最基础的是身体层面的暴露 , 其次是情感层面——导演自言惧怕的“亲密关系”的暴露 , 以及导演对自己家庭关系的暴露 。
这些“暴露”都是“私影像”的特点 , 观众往往能在这一次次的“暴露”中收获满足 , 并被片中人物的故事所打动 。例如 , 本片中外婆刚开始在缅甸得知自己父亲的照片找不到时的悄然落泪 , 在她后来看到父亲遗照的拍摄日期恰巧同她生日是同一天时的怅然若失 , 以及众人在推测“外婆父亲去世时身体还没有变硬 , 是他自己选择在那一天离开人世”时的五味杂陈 。以上种种都触及到了影片人物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 又恰巧被导演的摄影机捕捉下来 , 从而成功俘获观众 。
国内较为优秀的“私影像”作品如魏晓波的《生活而已1-3》、章梦奇的“自画像”系列作品、杨平道的《生命的河流》等等皆是如此 , 通过把摄影机对准自己和亲人 , 把私人的生命体验融入到纪录载体中 , 再通过银幕投射给观众 , 引发观众共鸣与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