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6”科考船赴东印度洋科学考察

本文转自:广州日报
3月10日 , “实验6”科考船从广州新洲码头基地起航 , 赴东印度洋海域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2年东印度洋综合科学考察共享航次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李超伦、副所长杜岩以及相关管理部门和实验室人员到码头送行 。
2022年东印度洋科学考察共享航次由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组织实施 , 陈更新研究员担任首席科学家 。航次搭载中科院海洋所、中科院广州地化所、天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山东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等10家单位科研团队的24项科研项目 , 计划海上作业85天 , 是迄今最长的印度洋科考航次 , 预计航程逾一万海里 。整个航次采用走航式调查、到站定点观测和取样等方式 , 计划开展东印度洋海域大面站CTD、生物拖网、地质柱状采样、潜/浮标布放等调查研究 , 以获取东印度洋海区海洋动力过程、地质地貌结构演变和海洋生态过程等信息 。
【“实验6”科考船赴东印度洋科学考察】“实验6”科考船赴东印度洋科学考察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实验6”科考船
李超伦表示南海海洋所围绕“海丝路海洋灾害与环境安全保障”的国家需求积极布局 , 连续多年在东印度洋进行考察 , 支撑建设了中国科学院中国-斯里兰卡联合科教中心 。本航次将解决“热带东印度洋的动力过程、物质循环与生物地理之间的耦合联系”这一重大基础科学问题 , 实现重大科学问题区的多学科的深度交叉与融合研究 , 深入探究热带东印度洋海岭区南北半球不同海洋动力过程、物质输运及其区域气候效应 。提升我国全球海洋治理水平和环境保障能力 , 支撑我国海洋维权、海丝路重要贸易通道沿线的航行安全保障、海洋防灾减灾及可持续发展 。本航次由中科院南海海洋所 “实验6”科考船执行 , 这是“实验6”交船以来首个远洋航次 , 将验证船舶的自持力、续航能力以及综合科考作业能力 。
项目负责人杜岩介绍 , 印度洋是迄今为止认识最少的大洋之一 , 一个根本的原因是缺乏足够的现场观测 。近年来 , 随着印度洋偶极子等被发现 , 我们逐渐认识到 , 印度洋对于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水体和能量交换等皆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环流结构的变异 , 调节着印度洋的热盐结构变化 , 影响着印度洋偶极子的演化及区域的海气耦合过程 , 至今我们对于热带印度洋环流的多尺度变异对热盐输送及区域气候变率影响的认识仍不够全面 , 对于赤道外海区和赤道区域热盐输送的内在联系研究得不够 , 需要大量的观测数据加以支撑 。
首席科学家陈更新介绍 , 本航次是基于多学科联合观测实验研究航次 , 研究成果将揭示东印度洋动力过程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和沉积过程的机制 , 阐明营养物质来源 。同时理清研究区域生物多样性地理格局 , 阐释生态系统的开放性与封闭性 , 揭示生物群落对物理过程的响应和指示作用以及认识古气候变化 。从2014年开始南海海洋所在海岭顶部布置水体环境观测潜标 , 迄今为止 , 已经连续稳定运行7年 , 已经成功获得了上层海洋环流动力学特征年际变化特征和近海底海流的基本运动特征 。本航次将在重点观测区布放1套深层底流观测的潜标系统 , 针对该地形进行局部地形演化中的流系观测 , 做进一步系统和深入观测 。
据了解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拥有一支专业的海上调查队伍 , 为综合科学考察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 , 自2010年始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组织的东印度洋共享航次已开展了12个年头 , 沉淀了丰富的技术和经验 , 与国内多家单位的多年合作形成的默契 , 为2022年东印度洋共享航次的成功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同时多年的东印度洋航次积累了丰富的观测数据 , 产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 , 极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