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欲九天揽月只搅乱了一池清波

本文转自:北青网
本欲九天揽月只搅乱了一池清波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夏白夏
3月12日 , 定位为“音乐剧文化推广节目”的《爱乐之都》开始在东方卫视播出 。从囊括了多位音乐剧行业当打一线演员 , 和横跨英、美、法以及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曲目选择不难看出 , 《爱乐之都》的目标是在吸引原有的音乐剧观众的基础上 , 通过电视平台和音乐综艺节目的形式 , 触及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 关注音乐剧市场 。
逻辑乱了
2018年湖南卫视综艺《声入人心》开播 , 伴随着阿云嘎、郑云龙等音乐剧演员的破圈走红 , 在中国被定位为小众艺术的音乐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 引进剧、原创剧和近两年在上海风生水起的环境式驻场戏 , 共同造就了春天般的高速发展期 。加上题材垂直纵深的综艺节目无论是在电视平台还是互联网平台都风头正盛 , 东方卫视推出这样的节目也在情理之中 。
根据CSM数据显示 , 《爱乐之都》首期节目收视率仅0.177% , 另外从社交网络相关词条的讨论表现来看 , 即便是音乐剧观众也很难对节目的情节设置、表演质量和竞赛结果满意 。可以说 , 无论收视还是口碑 , 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
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看来 , 《爱乐之都》遭冷遇也不是什么意外之事 。
首先 , 电视平台和综艺节目的属性决定了曲目展现的方式 , 然而作为戏剧表演的一个分支 , 音乐剧是演员表演、剧本叙述、舞台艺术设计等多方面综合呈现的艺术形式 , 它对于场景、舞台的要求和电视播出习惯并不完全相容 。《爱乐之都》的重点更多是通过歌曲演唱、服装造型和时长略显局促的表演展现演员的个人能力 , 这就大幅度削弱了《爱乐之都》和其他类型音乐主题综艺节目之间的区分度 。
加上技术层面的收音、编曲、歌词译配等诸多问题 , 对于音乐剧观众来说 , 这档节目当中原本应当展现的“音乐剧艺术魅力” , 与剧场效果相比大打折扣 , 一般的电视观众又缺乏对剧目、演员和表演形式的基础认识 , 观看意愿自然也不会太强烈 。
不难想象 , 《戏剧新生活》《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甚至《脱口秀大会》这些专注单个领域呈现纵深内容、将原本的线下表演带到线上的综艺节目 , 为《爱乐之都》提供了参考范本 , 也积累了不少信心 。然而和观众主动性极强的互联网平台综艺节目不同 , 电视综艺需要兼顾的方面更多 , 《爱乐之都》又有全景呈现的野心 ,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爱乐助力团”阵容包括了音乐剧创作者(小柯、黄舒骏)、音乐剧演员(阿云嘎)、歌唱家(廖昌永)以及人气颇高的“圈外人”(张雨绮、大张伟) , 并邀请了多家音乐出品公司代表 。
可是《爱乐之都》最核心的问题 , 也是因为这个力求全面的“助力团”阵容 。暂且不论具体到个人的评判资格问题 , 这个评审阵容决定了他们的评判逻辑既不是类似艺考的专业技能判定体系 , 也不是类似剧组演员面试的音乐剧表演评价体系 , 每一次选择都多少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 。加上综艺节目制造戏剧冲突的思维惯性 , 总要在选手选择环节设置一些“调动观众紧张情绪”的反转——甚至出现了表演经验丰富、个人能力突出的夏振凯拿不到4A(四位爱乐助力人投票) , 需要阿云嘎保送才能成为A角的桥段 , 只有drama没有戏 , 很难不让屏幕前的音乐剧观众倍感冒犯 。
不过从展现音乐剧行业现状的层面讨论 , 《爱乐之都》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夏振凯为了参加节目推掉了6部音乐剧 , 第二现场的刘乙萱脱口而出的那一句“男演员这么多戏的吗” , 把行业整体繁荣之下仍旧未能解决的性别问题搬到了台面上 , 令人唏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