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编剧高黄刚:建立人物心理世界,脱离“标本化、概念化”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编剧高黄刚:建立人物心理世界,脱离“标本化、概念化”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电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片方供图
中新网北京4月1日电 (采访人员 高凯)近日 , 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策划、天山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主旋律影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上映 , 根据“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人生经历改编 , 讲述了他们一家三代人在帕米尔高原与边防战士共同守边的故事 , 并重现了拉齐尼·巴依卡为救落入冰窟的儿童而英勇牺牲的事迹 。
这部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主旋律影片被认为呈演出“一部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在榜样人物的塑造上 , 呈现出真实自然 , 极具人性厚度的效果 。
影片出品人、编剧、总制片人、艺术总监高黄刚日前接受采访时介绍说 , 人物传记片要突出的是人物的关键事迹和精神原点 。
2021年1月4日 , 拉齐尼·巴依卡为救落入冰窟的儿童英勇牺牲 。4天后 , 这群电影人就日夜兼程开始筹拍向英雄致敬的影片 。到达拉齐尼·巴依卡家的情景 , 高黄刚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 , “那天阴云密布慕士塔格峰好像也在为英雄的离去而悲伤 。”小院的草棚下同拉齐尼一起巡边的牦牛看着他 。拉齐尼经常帮乡亲们送货的白皮卡车后备箱空空荡荡物是人非 , 只有一旁护边摩托上的红丝带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曳 。
“当拉齐尼跳入寒冬的冰湖舍身救人的瞬间 , 是怎样的精神世界在支撑着他?他心灵成长的原点又在哪里?”当高黄刚想起拉齐尼的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对被救儿童的母亲说的话时——“你的孩子和我的孩子都是一样的孩子 , 请不要太过悲伤 。”这个时候 , 在这个高原上的小小院落 , 高黄刚有了清晰的答案 , “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 , 是长期的耳濡目染才能成就英雄的信仰 , 是经历过困难的考验才能铸就英雄的坚韧 。”
生活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族护边员们是非常独特的群体 , 一代又一代戍守边疆是他们的传统 , 这和高黄刚以往接触的题材完全不同 。在鸟儿都飞不过去的死亡之谷吾甫浪沟 , 他们要面对的是常人难以理解的孤独与生死无常 , 而拉齐尼一家三代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的 。在常人无法想象的生长环境中 , 拉齐尼耳濡目染了爷爷、父亲以及无数的边防战士守边护边使命的神圣 , 给少年拉齐尼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病重的爷爷步履蹒跚 , 却不忘边防战士的安危;爸爸顶着数十年不遇的暴风雪与牧民一起把物资送到哨所……父辈树立的精神旗帜 , 在拉齐尼·巴依卡心中种下了爱国主义精神的种子 , 边关、家国、奉献、守护随着他的成长 , 成为人生信条 。
有了人物的定位之后 , 高黄刚决定紧紧抓住这个主干 , 将更多的笔墨用在他的情感、奋斗经历、信仰、生命意义上 , “影片应该直接建立人的心理世界 , 在思想内涵、人文情怀上 , 脱离‘标本化、概念化’ , 从而在更高层面上回归电影美学 , 开掘出发人深省的当代文化哲学意蕴与史诗意味 。”
影片中 , 用多个动人的片段支撑起拉齐尼·巴依卡的精神原点 , 为高浓度的情感寻找到了根源 , 让观众的感动获得了释放的出口 。
比如 , 当边防官兵给予倒在巡边路上的白牦牛“汗恰”最高礼遇时 , 陪伴拉齐尼·巴依卡和战士们巡边十多年的白牦牛 , 用不舍的眼神、坚实的身影 , 告别战友 。
在影片结构中高黄刚加入了常人无法看到的生命禁区艰险场面 , 在一些人看来多少会有不适 , 但高原守边护边的事业本身就是艰险的 。“像拉齐尼在生死关头勇救掉入冰裂的战士王烈、牦牛‘汗恰’在巡边路上脊梁摔断牺牲 , 这些重场戏铸造了拉齐尼硬朗、凛冽、刚毅的性格和内在的精神力量 。”高黄刚说 。“拉齐尼言语不多 , 但眼神当中透出清澈的光亮 。”这是高黄刚反复提及的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