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 二 )


总之 , 在资本市场看来 , 知乎不是“小巨人”而是“小老树” 。
这更多来自于对内容社区由来已久的偏见 。毕竟资本被过往平地起高楼式快速变现模式惯坏了 , 对这种需要长时间躬亲 , 讲究复利的慢生意并不感兴趣;而内容社区本身又要不断迈过增长、商业化等门槛 , 九成折戟 , 这其中的风险性也易让资本望而却步 。
另一家已上市的社区三杰B站 , 在其破圈取得阶段性成果时 , 资本市场报以鲜花和暴涨;当其商业化过槛时 , 股价亦呈垂直落体状 。
而相比B站占据了被认为颇有前景的视频赛道 , 知乎优势所在的图文赛道被认为防守有余进攻不足 , 在全娱乐竞争场景下更易受到挤压;加上国外知识类社区也普遍叫好不叫座 , 知乎被低估就顺理成章了 。
但投资永远不能刻舟求剑 , 若投资者被刻板印象牵着走 , 就会忽略或错误解读某些正在发生、看似无奇但却至关重要的变化;以至于当整个投资逻辑改变后 , 才恍然大悟后悔错过最佳投资击球点 。
在知乎这 , 则要重新审视下以上两条“指控” 。
以此次2022年北京冬奥会来说 , 知乎上既有张艺谋亲自解答开幕式 , 又有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等官方加入 , 更多的是相关个体分享出自己的经历和观察 , 比如答主“Alkaid.K”以“体育盐究员”视角回答了很多关于花样滑冰的专业知识;美容答主“李柚子”则以谷爱凌时尚拍摄的经历回答了“谷爱凌的成功 , 到底和普通人有没有关系” 。
可见相比从其他平台得到些零散、边缘和浅层的信息 , 那些切身经验和硬核分析 , 几乎只有在知乎上才能高效获得 。知乎的内容核心竞争力不变 。
而内容水化可能是来自下沉和破圈后 , 诸如情感、孕育、乃至日常生活中挑选手机这类小问题 , 与太空站、图书课程等大知识 , 一并在知乎出现后 , 带来的某种错位感 。
知乎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知乎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但这是知乎乃至所有平台(包括内容、电商等)做大都要走的路 。“小国寡民”的美好只存在于想象中 , 仅考虑到创作不可能三角(高产、原创、优质不能同时满足) , 就能明白知乎若固守所谓高深专业问答定位 , 其源头势必逐渐枯竭 。
内容品类的扩张又必须慎之又慎 , 否则轻者让社区氛围受损 , 重则摧毁平台根基 。知乎的解决方法是从内容的“获得感”出发 , 找到不同群体的公约数 。
也即从某一专业知识横向延展至用户多层次精神需求 , 核物理教授也需要了解生活小常识;再以公共性聚集到不同圈层的人 , 科技、娱乐、虚构文学等组成不同的手艺人群居部落 。这一横一纵 , 知乎就交织出错落有致且紧密的内容+用户壁垒 。
目前知乎的4.2亿条问答内容 , 被条理清晰地归置在1000个垂类180万个细分话题中 。
通常 , 内容结构的丰富会带来更多元的用户、更高的黏性 。知乎在2021年也初尝了这一甜头:移动端平均月活用户近亿 , 日活用户平均每日打开知乎6次 , 每月有3.9亿次参与;盐选会员12个月的留存率为73% 。
随着内容积累、标签体系、和用户画像的完善 , 广告、付费内容、商业内容解决方案、甚至电商等 , 知乎都可以提供更广阔的变现场景 , 从而呈现厚积薄发的态势 。
到此 , 知乎的商业化路径已经很清楚 , 但新质疑随之到来 。
多年来 , 内容社区商业化首先要攻克的是用户心智问题 , 好像一旦用户处于思考的状态 , 就会对社区中的变现行为有本能的贬低和排斥;而调性越是高冷 , 排斥越是强烈 , 是以社区三杰中 , 相比B站和小红书 , 知乎的商业化会更加艰难 。仿佛一旦谈钱 , “浓眉大眼”的知乎就变了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