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集团上市或将提上日程( 二 )


为此才有人说 , “蚂蚁集团起步于支付宝 , 但不止步于支付 。”而要说其金融规模有多大 , 从招股书可见一斑 。截止2020年6月30日 , 共有2000多家金融机构与蚂蚁展开合作 , 平台促成的消费信贷余额为17320亿元、小微经营者信贷余额为4217亿元 , 平台促成的资产管理规模为40986亿元 。
为了上市 , 蚂蚁金服在2020年8月将公司名称变更为蚂蚁集团 , 试图为自己贴上含金量更高的“科技”外衣 。但在上市被叫停后 , 蚂蚁集团就开启减负上市的道路 , 不断拆分金融业务 , 进行业务重组 。
先是2020年12月 , 蚂蚁集团接受金融管理部门约谈 , 成立整改工作组 , 全面落实约谈要求 , 规范金融业务的经营和发展 。随即蚂蚁集团主动下架了互联网存款产品 , 接着将保险业务纳入专门的持牌机构经营 , 金融业务全部纳入监管 。
2021年 , 蚂蚁集团的花呗、借呗品牌隔离的消息不胫而走 。其中花呗中银行独立信贷的部分 , 更新为“信用购”类型的服务 , 花呗成为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的专属消费信贷服务品牌 。此外 , 蚂蚁互助平台相互宝在当年12月发布公告称 , “2022年1月28日24时停止平台的运行 。”
再到今年4月 , 网商银行又主动与支付宝切割 。前者发布公告称 , “自2022年4月21日起 , 公司将逐步暂停支付宝提现或转入网商银行Ⅱ类账户相关业务 , 同时网商银行Ⅱ类账户将仅支持本人绑定银行账户转入 。”
这样看来 , 蚂蚁集团正不断切割自身金融业务 , 来换取一个上市机会 。但正是这主动减负的蚂蚁集团 , 还能成为马云口中的“大象”吗?
还能成为“大象”吗?
从整个整改情况来看 , 蚂蚁集团现在似乎更像一只被切割的大象 。但大象主动梳理有害、杂乱的毛发 , 似乎也不是一件坏事 。
首先 , 整个金融与科技大环境背景是 , 金融有监管 , 科技有技术创新 。就拿消费金融这个行业来说 ,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规范发展消费信贷” , 因此消费金融行业监管趋严的大背景也不会变 。
而市场上也不只是花呗、借呗等信贷产品在进行整改 , 去年8月 , 360集团旗下的“360借条”因整改不到位被网信办通知要求下架;今年年初 , 京东科技旗下的“白条”信用付产品应整改要求进行了升级 , 从一款由小额贷款公司提供“信用付”产品升级为一款信用卡产品 , 即“白条卡” 。
毕竟国家多次出手是为消费贷套上“紧箍咒” , 防止年轻人误入部分不正规互联网借贷平台的陷阱;但这并不代表国家政策不支持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 。《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一系列鼓励创新、支持互联网金融稳步发展的政策措施 , 积极鼓励互联网金融平台、产品和服务创新 。
因此来看 , 蚂蚁集团应要求整改并非是一件坏事 , 而是顺应政策要求与时代需求 , 将自身借贷业务做的更加规范、安全 , 并应要求将这部分金融业务与科技业务做出划分 。就如同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筱芮曾对媒体表示 , “金融的归金融 , 科技的归科技 。通过业务的拆分与架构的重组 , 可以使得互联网平台的方向更为明晰 。”
其次 , 暂缓上市后 , 蚂蚁集团也正朝着科技公司的方向发展 。
2020年蚂蚁集团CEO胡晓明曾表示 , “蚂蚁未来上市后 , 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投入科技、投入技术 。”他还表示 , “未来金融依靠的不仅仅是资本 , 依靠的不仅仅是牌照 , 更主要的是依靠数据、依靠科技创新 , 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让金融服务更加普惠 , 才能让金融解决更多不平等服务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