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剧透”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二 )


不过 , 在这个词还没出现之前 , 很多创作者就已经有了“反剧透”的意识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故事来自导演希区柯克 , 1960年 , 电影《惊魂记》上映前 , 为了防剧透、尽最大可能完成呈现意外干 , 希区柯克不仅买光了所有罗伯特·布洛克的原著小说 , 还要求影院做出了严格规定 , 在影片开映之后 , 迟到的观众不得进场 。
在《惊魂记》的宣传海报上 , 印着“如果你不能保守秘密 , 请你看完后远离人群”和“不要透露结尾 。这是我们仅有的东西”两句标语 。
“反剧透”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相比剧集 , 电影直接连接消费 , 且总时常较短 , 比较“一次性” , 剧透的讨论史自然更久远 。而在电视剧范畴 , 剧透的影响开始逐渐变大 , 是伴随着网剧时代的到来 , 以及互联网生态的改变而开始的 。
在台播时代 , 线性的播出模式决定了大部分人的观剧时间是统一的 , 且是由电视台排播决定的 。在这个时期 , 唯一“有资格”剧透的是官方媒体 , 比如1981年创刊的《中国电视报》 , 就会将热门剧集的剧情梗概纳入版面 。
随着网播时代的到来 , 观众掌握了决定自己看剧时间的权利 , 他们不必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更新 , 而是可以选择在播出之后的任何时间观看任何剧 , 这是第一重观剧时差 。
第二重时差来自长视频平台推出的会员制度 , “多看X集”成了会员的专属福利 , 这意味着即便所有人都是按时追更 , 会员和非会员的节奏仍然不同 。曾经有超前点播的时候 , 这种时差更加明显 , 又有一批“会员中的会员” , 可以成为世界上最先看到大结局的人 。
观众彻底被按照时间分层后 , 社交媒体和视频弹幕又赋予了他们随意发表观点的权利 , 那些“走在前列”的人 , 无疑掌握了给别人剧透的能力 , 无论他们是否有主观意愿 。
另一方面来看 , “被剧透”的国产剧观众 , 也并不是都对此有反对意见 。在梁文道看来 , 互联网让剧透成为了一种“次文化现象” , 如出现了一些围绕剧透而成立的社群 , 目的是为了猜测结局、虚构情节甚至想方设法打探结局的走向 , 之前在“看个剧 , 凭什么非要大团圆?”一文里讨论过的“HE/BE”也属于剧透结局的一种 。
也正因为这样 , 在国产剧领域 , 剧透似乎开始成为一件防不胜防的事了 。
02谁在反对剧透?
剧透在客观上到底会对文艺作品产生多大影响 , 要根据具体内容而定 。
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开场诗里就几乎把整个故事交代得清清楚楚 , “这一段生生死死的恋爱 , 还有那两家父母的嫌隙 , 把一对多情的儿女杀害 , 演成了今天这一本戏剧 。”即便如此 , 也不影响它成为经典 , 以各种形式被反复传播 。
西方学界的普遍观点是 , 剧透对电视剧的影响比电影来的要小 。不过 , 在网播时代可能并非如此 。“追更”是剧集相较于电影而言的重要体验 , 而任何剧透行为都会对这种体验产生影响 , 特别是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 , 观众的注意力随时都会被其他显性竞争、隐性竞争的内容分散 。无孔不入的剧透内容 , 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观众追剧的热情 。
有论文曾统计过知乎问题“你为什么讨厌剧透”下方的所有回答 , 在提及的83部“最讨厌被剧透的作品”里 , 只有《羞羞的铁拳》和《风声》两部国产电影 , 国产剧则有8部 。
“反剧透”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