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剧透”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预警:本文有《风起陇西》轻微剧透 。
《风起陇西》的热搜词告诉我们 , 不按时追剧的观众 , 就要承担“被剧透”的风险 。
作为该剧前期最大悬念 , “新烛龙”的身份在第16集被揭晓 , 既带有反转 , 又可以对得上前序剧情 。对于按时追剧的观众来说 , 这称得上让人直拍大腿的精妙剧情 , 但是没能按时看到更新的观众 , 可能就要失去这种快乐了——一打开微博热搜 , #XX(角色名)是新烛龙#的话题赫然在榜 。
“反剧透”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相比于电影 , 国产剧的剧透一直以来不是被重点关注的话题 。直接原因在于 , “观剧时差”这件事 , 在网剧时代才逐渐被讨论:电视台的线性播出模式被改变后 , 看剧成了一件随时可做的事情 , 再加上会员加更的全新时间线和倍速观剧功能的出现 , 看剧的人按节奏被分成了好几拨 , 剧透的问题才在国产剧领域正式浮出水面 。
一些人默认国产剧是“可以被剧透的”内容 , 甚至开发了“热搜追剧”的超级倍速模式 , 相比于一打开《柯南》就有弹幕指出凶手 , 在热搜词条上看到大结局这件事 , 倒显得没那么难以接受 。
于是 , “剧透”甚至开始成为剧集的宣传点 , 比如提前释出片场花絮和路透 , 用来拉高观众的期待值 。
当然 , 这其中也包括“反剧透” , 特别是在强悬疑的类型中 。最近的例子就是《开端》 , 开播之前 , 白敬亭等一众主创都晒出了自己签署的反剧透协议 , 尽量将“凶手是谁”的悬念保持到大结局才揭晓 。但即便如此 , 这种“反剧透”也只能保护那些按时追剧的人 , 不可能照顾到所有人的观剧体验 。
“反剧透”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有关剧透的伦理性 , 一直是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所有文娱产品的消费过程都不可能拉齐 , 看电影有首映场 , 看剧当然也有会员(甚至还有盗版资源) , “被剧透”这件事 , 看起来是个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 。
01剧透文化的历史
许多国内观众能迅速对齐的一次“大规模反剧透教育” , 还要追溯到2019年4月上映的《复仇者联盟4》 。作为复仇者联盟系列的终章 , 该片在上映前就吊足了观众胃口 , 把“反剧透”营销玩到了极致 。
为了不被剧透 , 很多人选择观看零点的首映场 , 演员吴磊就在自己的vlog里面提到“因为怕被别人剧透 , 所以要赶去看首映” 。
有趣的事情是 , 这些防止别人剧透的人 , 在看过首映场之后 , 又很难抑制住自己向别人剧透的冲动 。台湾TVBS还报道了一位剧透者的“下场”:《复联4》上映当天 , 一位刚看完首映的观众在影院门口大喊关键剧情 , 最终被一群人围殴 。
“反剧透”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时间 , “剧透”成为热门讨论词 。《复联4》上映前两天的微博或朋友圈 , 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哑谜和暗号 , 也成为了当时的一种谈资 。
剧透在英文里是spoiler , 从词源上说是“破坏者”的意思 。根据语言学家班·季默的研究 , Spoiler一词的公开使用是在1971年 , 《国民讽刺》(NationalLampoon)杂志的联合创始人道格·肯尼发表了一篇名为《Spoiler》的文章 , 剧透了许多流行小说和电影的关键点 , 以讽刺这种行为 。文中他提到:“剧透!这是什么?简单来说 , 就是每部你可能去看的悬疑小说或电影的戏剧性结尾 。节省时间和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