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科研团队用“绿电”催化让废弃塑料变废为宝

本文转自:新民网
阳光、风、二氧化碳就能让矿泉水瓶、一次性包装等PET废塑料高效转化成工业中常用的甲酸资源和氢气燃料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赵一新教授研究团队使用光伏、风电等技术产生的“绿电” , 让PET废塑料回收利用“升级” , 不仅产出了高附加值的工业化学品和燃料 , 还能实现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的资源化转化 。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 在废弃塑料回收领域 , 活跃着一支支交大环境科研团队 , 他们一直在为实现这一愿景而努力 , 守护着我们的美丽家园 。
上海交大科研团队用“绿电”催化让废弃塑料变废为宝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说:电催化重整PET废塑料和CO2联产甲酸产物示意图 采访对象供图
常见的饮料瓶、电视机外壳、灯罩等 , 很多都是用PET塑料制成的 , 虽然使用方便 , 但大量“用后即弃”的PET废塑料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 , 也是对碳资源的一种浪费 。“最初的研究中 , 我们用可再生‘绿电’催化技术 , 把PET转化成了甲酸材料和氢气 , 降低了传统电解水制氢的能耗” , 赵一新介绍 , 近期团队联合北京大学马丁教授通过绿电催化氧化PET废塑料与二氧化碳还原反应 , PET废塑料可以只转化为甲酸材料 , 不仅增加了甲酸的产出效率 , 也促进了温室气体的资源化转化 。
据估算 , 利用“升级版”回收策略 , 每回收一吨PET废塑料可以创造约557美元的经济收益 , 表现出较高的商业化经济价值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催化领域TOP学术期刊ACSCatalysis , 赵一新教授、王天富副教授、马丁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同时 , 赵一新也表示 , “绿电”催化升级回收废塑料的研究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 还需要克服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难题 , 包括高性能低成本的催化剂材料研究和开发、工业化制备设备研制等 。
【上海交大科研团队用“绿电”催化让废弃塑料变废为宝】近年来 ,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师生面向国际前沿 , 立足我国环境保护和“双碳”战略需求 , 在废弃塑料领域充分发挥专业实力 , 全方位、多角度迎难攻关 , 已有多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 在科研一线扛起交大环境人的责任担当 , 持续贡献智慧和力量 。
废弃塑料能够破碎形成纳米塑料并在环境中持久累积 , 了解纳米尺度塑料颗粒的环境行为是精准评估废弃塑料生态健康风险以及低碳回收的关键 。曹心德教授团队仇浩副教授结合室外采样及室内模拟 , 明确了影响纳米塑料水环境行为的主控因子 , 揭示了蛋白冠调控纳米塑料胶体稳定性的作用机制 , 进而提出在水处理中通过添加溶菌酶促进纳米塑料絮凝沉降高效回收的新思路 , 同时量化了塑料颗粒尺寸依赖的环境健康风险 , 推动了塑料废弃物精细化风险管控与低碳回收体系的建设 。相关成果发表在环境领域Top期刊Water Research以及EnvironmentalScience: Nano(封面论文) 。
金放鸣教授团队围绕废塑料的环境危害、无害化处理难、资源化利用率低的问题 , 长期以来开展了废塑料的水热资源化研究 , 并创新提出了利用聚氯乙烯、PVC等废塑料作为还原剂水热还原二氧化碳(CO2) , 实现了废塑料与二氧化碳(CO2)协同资源化 。团队成功将PVC废塑料百分百脱氯无害化转化为清洁燃料的同时 , 还将二氧化碳(CO2)还原为高附加值有机物甲酸 , 该技术无添加催化剂 , 工艺简单 , 展现了良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该成果发表在Green Chemistry上 , 并入选为内封面论文 。此外 , 针对化石燃料基塑料的不可持续性与难降解问题 , 以及生物可降解塑料聚乳酸粮食作为原料的瓶颈 , 团队早期率先探索了生物质废物水热转化制备乳酸技术 , 近期将水热技术扩展到光催化 , 将生物质原料扩展到湿垃圾转化 , 该研究正积极与企业合作 , 推进工业化试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