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筑龙CTO吴英礼:采购与招标平台建设模式回顾与展望( 二 )


大概就是这样三个阶段 , 供行业发散参考 。
采购与招标平台建设模式发展趋势
“随着业务模型的完整和技术支撑以及思维上的转变 , 采购与招标平台逐步走向软件服务购买模式 , 这是历史趋势 。”
——吴英礼
主持人:
您把我国采购与招标电子化和信息化改造过程分为半电子化阶段、基于互联网的全流程电子化阶段、智能化改造三个阶段 , 结合我们今天的主题“采购与招标平台建设模式发展趋势” , 相信我们的采招平台在这十几年间也经历了一个变迁的过程吧 , 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吴英礼:
这是个好问题 。
我国电子采购与招标系统建设模式发展至今大概可以概括为三种:
一是平台定制开发 , 通过政府采购形式购入 , 经历需求调研、系统开发、测试、试运行等多个环节实现系统的上线运行;
二是购买软件产品方式 , 通过购买软件产品并进行相应的二次开发 , 最终满足业务要求;
三是将软件作为服务购买 , 实现系统零部署、零维护、低成本三大目的 , 解放需求压力 , 提升用户体验 。
主持人:
【北京筑龙CTO吴英礼:采购与招标平台建设模式回顾与展望】那我可以理解为三种建设模式其实和平台信息化改造过程一样 , 也是一种思维上的进步吗?您能简单的分析一下吗?
吴英礼:
其实 ,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向前发展的 , 我们这个行业亦然 。
采购与招标平台定制开发模式 , 长期以来占据主流地位 。究其原因 , 除了个性化需求较高 , 主要是对平台所有权的追求所致 , 即软件资产思维 , 而不是数据资产思维 , 更直白一点称之为所有者思维 。
采用软件定制模式的主要原因 , 无外乎两点:一是采购与招标的多业务模式和复杂流程决定了产品很难标准化 。二是对于企业来讲个性化需求很多 , 多数平台不具备丰富的配置能力 , 定制在所难免 。
然而 , 这种模式在不断地发展中 , 暴露了很多弊端 。第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去规划和购买软硬件 , 导致费用居高不下;第二要经历长时间的项目定制开发、测试、上线过程 , 周期短则数月、长则上年;第三在后期的升级过程中产生的需求沟通、资金批复的问题极大影响了系统的升级;除此以外 , 对于后期运维服务的保障也难以确保 。从长远看 , 存在着资金筹措、日常运营及后续维护等一系列问题 , 使系统建设难以为继 , 如穿棉衣过河 , 路子越走越艰难 。
购买软件产品这种方式在当时也是一种进步 , 但后来发展仍然存在一次性购买成本高、后期运营和维护难度大的问题 , 可谓“换汤不换药” 。所以 , “钱花了 , 体验差了”这样的现状也不少见 。
这些 , 其实是因为我们软件行业的特殊性导致的 。一般而言产品开发包括了需求分析、产品设计、开发、测试等环节 。对于大多数硬件产品而言 , 往往生产完成后一个开发周期也就完成了 , 而软件却大不相同 。一个软件的开发完成只是代表其生命周期的开始 , 软件的持续维护和更新才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软件的关键 。因此 , 任何软件都是需要持续迭代的 。例如 , 已拥有将近30年历史的Linux内核每两三个月就会有新的版本供用户更新 , 平均每两年就会有一次重大版本的迭代 。因此 , 自建平台或购买软件产品 , 后期的运营费用无异于滚雪球 , 越滚越大 。
当然 , 造成这些问题是历史时间原因 。纵观多数行业的信息化发展历史 , 初始阶段因为业务沉淀经验少、技术能力不高决定了项目定制和购买产品成为主流 , 后期随着业务模型的完整和技术支撑以及大家思维上的转变 , 逐步走向软件服务的购买模式 , 这是历史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