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95%的医疗器械创新都失败了?( 二 )


如难以定量 , 则从定性角度 , 要比现有方案有质的进步 。比如某种手术 , 解剖位置狭窄复杂 , 以传统开放或腹腔镜术式 , 操作困难 , 有划伤神经和血管的风险 , 难度极大 , 很少有人能完成 。但手术机器人可以突破上述解剖位置的局限 , 完成转动、挪动、摆动等一系列动作 , 且通过仿抖动功能避免划伤神经和血管 , 极大降低手术难度 , 这就是在“技术痛点解决”角度的极大突破 。
公式准不准?
案例来说话~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 。下面我们就尝试运用上述底层逻辑 , 分析几个典型案例 。为使分析尽量涵盖所有五个维度 , 我们特意挑选了锁定加压接骨板(LCP)、可旋转重复开闭止血夹(和谐夹)、超声刀、AR/VR手术模拟器四款产品 。然后 , 我们将尝试用同样的底层逻辑 , 解释一下文章开篇提出的可降解支架、椎间孔镜两类产品的两类“非典型”情况 。
为什么95%的医疗器械创新都失败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首先来看5个典型案例:
(1)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LCP)通过“患者治疗获益”和“医生自我实现”方面的极大突破 , 实现了对传统加压钢板(Dynamic Compression Plate, DCP)的大颠覆 。
为什么95%的医疗器械创新都失败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传统加压钢板通过“摩擦力”固定骨折断端 。固定虽然稳固 , 却容易产生愈合延迟、骨不连以及骨质疏松等并发症 。LCP通过螺钉与骨板间的螺纹锁定机制传导“桥接力”固定骨折断端 , 极大的减少了上述并发症的发生 。例如 , 对于简单骨折 , LCP可使螺钉处的应力减少63%-78% , 接骨板处应力减少10%-45% , 有效避免因应力集中导致的骨质疏松 , 实现了在患者治疗获益方面的“极大突破” 。
同时 , 由于LCP的科学原理与使用原则与DCP差异较大 , 对部分习惯DCP的医生 , 甚至达到了“反常识”的程度 , 学术话题性很高 。最早提出LCP理念的国际内固定协会(AO)甚至专门成立了“AO专家讲师团”进行理念宣导 。这样的产品对于医生在学术方面的自我实现 , 也是一次“极大提升”的机会 。由于存在以上两处“极大提升” , 尽管“支付方净支出”比DCP更高 , LCP仍逐渐替代了DCP在骨折治疗领域的主流地位 。
(2)消化内镜治疗中使用的主流国产止血夹“和谐夹” , 则是对传统进口止血夹在“临床应用成本”和“所需支付价格”维度的重大颠覆 。
传统的进口止血夹为分体式 , 且部分组件需要重复消毒 。不仅产品组配使用消耗手术时间 , 术后也会产生重复洗消的时间和金钱成本 。而和谐夹的设计为一体式 , 一次性使用 , 在临床应用成本角度有“极大突破” , 缩短了手术时间 , 也节省了术后洗消的流程 。同时 , 该止血夹价格仅为传统进口止血夹的1/8 , 在“支付方净支出”方面又有“极大突破” 。最后 , 该止血夹也实现了360度旋转、多次重复开闭、大开口大抓力 , 医生术中操作更加容易 , 在“技术痛点解决上”也有一定提升 。
正因为在“临床应用成本、所需支付价格”方面的极大突破 , 以及“技术痛点解决”上的部分提升 , 和谐夹在几年的时间内 , 以风卷残云之势颠覆了止血夹市场 , 传统进口止血夹已经几乎完全退出竞争 。
(3)超声刀 , 则通过大幅度提升“患者治疗获益”和“临床痛点解决” , 逐步实现对普通电刀的替代 。
为什么95%的医疗器械创新都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