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的攻,岳云鹏的受,张云雷的骚:德云社的美色相声

相比经纪公司 , 德云社不必过多担心演员的流失 , 这是它的优势 , 但弊端也有 , 利益链不明晰 , 迫切需要找到“半家族半公司”的平衡点 。
电影《霸王别姬》有句台词:
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
这话用来形容德云社再合适不过了 。
郭德纲 , 7岁学评书 , 9岁学相声 , 15岁第一次进京闯荡 , 25岁与张文顺、李菁创办北京相声大会 , 31岁拜侯耀文为师 , 逐渐名满天下 , 以一己之力 , 盘活了传统相声 。
岳云鹏 , 在电机厂当保安 , 因没有身份证被辞退 , 在美食城端盘子 , 因点单失误被顾客侮辱 , 自己倒贴352元哭了整整一宿 , 后经老乡介绍 , 拜入郭德纲门下 , 在德云社领着每周50元工资 , 打杂一年 , 终于登台 。
张云雷 , 9岁拜师学艺 , 从小被郭德纲管教 , 错一个打一个嘴巴 , 磕磕绊绊20年 , 说、学、逗、唱样样精通 , 24岁高台坠落 , 连夜被送去急救 , 25岁带着钢板铁钉重回舞台 , 26岁凭一副厚积薄发的好嗓子 , 一夜成名 。
操千曲而后晓声 , 观千剑而后识器 , 他们成全了自己 , 也成就了德云社 。
然而 , 单凭演员刻苦并不能完全概括德云社的成功 , 同样是“师承” , 本山传媒的发展和德云社天差地别 , 这不免让我们思考 , 德云社的繁荣背后 , 是否有自己的一套商业逻辑 。
01
相声界的“造星神话”
2018年10月21日 , 北京展览馆剧场 , 2700个座位座无虚席 , 楼上楼下绿色的荧光棒连成一片 , 夹杂着几块亮晶晶的应援灯牌 。
这不是某个明星的演唱会 , 而是德云社相声演员张云雷和杨九郎的专场演出现场 。
这样的景象 , 在十几年前 , 是无法想象的 。
德云社成立之初 , 来听相声的人不多 , 偌大的剧场 , 常常只有两个人 , 郭德纲在台上讲单口 , 观众在底下听 , 有时候观众要打电话 , 还得停下来 , 听他把电话讲完才能继续 。
那时 , 相声哪谈得上什么艺术啊 , 只是混口饭吃 , 跟今天一票难求的盛况根本无法媲美 。
在演出末尾 , 台上张云雷、杨九郎循例感谢粉丝 , 说之前在三百人的小剧场都没几个观众 , 今天却来了北展 。话语刚落 , 台下的女观众尖叫声此起彼伏 , 绿色荧光棒挥舞不停 。
张云雷、杨九郎决定加唱一首 , 选的是评剧《乾坤带》 , 拗口的歌词 , 七回八转的甩腔 , 原本小众的相声 , 竟然变成了齐刷刷的大合唱 。
这是相声演员偶像化的标志 。
郭德纲的攻,岳云鹏的受,张云雷的骚:德云社的美色相声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德云社演出时的绿色荧光海
以前的相声演员 , 光凭长相就能把人逗笑 , 但这种套路没有记忆点 , 观众一散场 , 大家就不记得你是谁了 , 更别提成名立腕了 。
从张云雷开始 , 德云社似乎有意把相声演员往“偶像”方向引 , 张云雷一身水色大褂 , 身段颀长 , 干脆利落地挽扇花 , 开口小曲婉转似山路十八弯 , 一副“翩翩美公子”的模样 , 被粉丝亲切地称为“辫儿哥哥” 。
粉丝有了 , 粉丝经济就有了 。
德云社粉丝呼声最高的张云雷
9月8日 , 张云雷宣布成为国货彩妆的新代言 , 短短几天时间 , 该品牌彩妆旗下的几个品类月销量就冲到了10w+ , 这样的带货能力 , 就连流量明星也望尘莫及 。
在顶尖杂志时尚芭莎 , 张云雷封面的电子刊销量也排到了Top4 , 前三名分别是肖战王一博、朱一龙白宇、以及今年爆红的国民“现男友”李现 。
除了为张云雷的代言买单 , 德云女孩们还到机场接机、相声专场灯牌应援、制作粉丝周边 , 在微博超话刷榜 , 把饭圈那一套玩得炉火纯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