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孩子,2万字档案,300页指南:服刑人员子女政府救助网络

一排大红灯笼挂在黑板前,屋顶上垂下串串彩饰,课桌上堆放着水果零食……教室里充满了喜庆的气息 。1月1日中午,陕西省渭南市未成年救助保护中心(下称渭南未保中心)的迎新年庆祝活动开始了 。
十几个孩子和工作人员一起在教室里玩着游戏 。刚满18岁的李阳是这些孩子中年纪最大的一个 。多年前,他的父亲因贩毒被抓,母亲杳无音讯,只能靠一位经济拮据的亲属抚养,基本生活都遇到极大困难,他于2013年住进了未保中心 。
“很多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都存在监护缺失的情况,在生活、教育上都会遇到问题 。”一位负责儿童工作的基层干部说 。司法部2006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底,全国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总数有逾60万,另据研究人员推算,这一数字在2018年底已接近70万 。
2019年,民政部、司法部等十二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将事实无人抚养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纳入保障范围,提出民政部门应履行主管部门职责,公安、司法、医疗保障等部门和组织应加强工作衔接和信息共享 。
目前,各地已经出台相关政策,从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给面临困境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相应的救助和关爱,李阳生活的未保中心就承担着这一职能 。
除此以外,基层儿童工作者、社工、监狱民警等也在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到救助中来 。“现在,我们已经做到应保尽保了 。”2020年12月30日,陕西民政厅儿童福利处处长高静对新京报采访人员表示 。
1个孩子,2万字档案,300页指南:服刑人员子女政府救助网络
文章图片
2020年12月30日,渭南未保中心社工在检查孩子的作业 。新京报采访人员韩沁珂摄
住进未保中心:一场新年联欢会
为了举办这次新年庆祝活动,渭南未保中心的工作人员和孩子们都做了精心准备 。孩子们化了“年画娃娃”仿妆,女生扎起丸子头,红色的头绳头花显得格外俏皮 。
表演的节目之一是手语歌《听我说谢谢你》,是现在流行的小视频“神曲” 。一位社工说,之所以选择这首歌,是希望孩子们能对世界常怀感恩之心 。
伴随着充满韵律感的音乐,孩子摇头晃脑地比画着“谢谢你”、“爱藏在心底”等手势 。两个男生敲着鼓,节奏踩得非常准,未保中心副主任牛元媛不禁念叨,“娃有天赋,是不是该报个兴趣班培养一下?”
除了常规表演,新年活动还设置了一个涂色游戏 。孩子们拿到了几张印有帽子、围巾、手套等图形轮廓的彩纸,要用彩笔或彩泥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这是游戏,也是小测试,一起参与活动的专业社工将通过孩子们的表现来了解其心理状态 。
和其他孩子涂得花花绿绿不同,李阳只是在帽子和手套上沾了几块毛毛球一样的白色彩泥,格外简单 。
“这孩子性格腼腆,不喜欢当众表现”,牛元媛告诉新京报采访人员,李阳正在读高三,心理压力很大,她和其他社工都会有意识地关注李阳的情绪问题 。每次李阳从学校回来,社工们就主动找他聊天,还会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帮他疏导心情 。
1个孩子,2万字档案,300页指南:服刑人员子女政府救助网络
文章图片
1月1日,渭南未保中心举行了一场新年联欢会,社工在带着孩子们做游戏 。新京报采访人员韩沁珂摄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在儿童工作者眼中是最特殊的群体之一,他们的父母一方或双方正在监狱等场所中服刑,使得孩子失去父母的直接庇护,但又不满足“孤儿”的定义 。同时,因为父母服刑,这些孩子也更易受到社会歧视或伤害,他们处于弱势却长期缺少政策保障的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