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孩子,2万字档案,300页指南:服刑人员子女政府救助网络( 四 )


其专业性很快显现 。在渭南未保中心,专业社工为每个孩子建立了一份档案,里面包括基本信息登记表、风险等级评估表、援助登记表,详细记录着孩子在救助过程中的变化 。
在李阳的一份援助登记表里,社工记录了他在2020年5月份之后的一次情绪波动 。当时他接到了来自父亲的电话,了解到父亲几个月后即将出狱,心绪难平,社工用心理游戏、进行专业心理咨询等方式帮助他平复心情、正确面对 。
整个过程被社工细致地记录在档案中,方便对他的状态进行回顾分析,以及帮助后续接手的其他社工了解情况 。新京报采访人员注意到,档案甚至会详细到每次约见心理医生的时间、李阳参与心理游戏时的具体表现——他在“我的感受树”纸上写下了“心累、心烦”的字眼 。
在一份风险等级评估表中,孩子的自身状况、家庭生活水平、监护水平等内容被量化为直观可操作的评分 。例如,孩子的监护人为60岁以下的祖辈和成年兄姐计8分,祖辈监护人的年龄每增加2岁就减1分,成年兄姐如有其他需要抚养的未成年子女或老人,每有1个减2分 。
不同的评分等级对应不同的救助方式 。分数越低,意味着需要救助的程度越迫切 。若分数低于60分,孩子需要被接到未保中心进行集中养育 。60分以上,孩子可以居家生活,未保中心提供教育引导、心理支持等援助 。
目前,渭南未保中心已经为213名孩子建立了档案,仅李阳一人,8年来的电子档案已经达到两万多字 。
在社工办公室,放着一本厚厚的“大词典”——《渭南地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零”距离服务指南》(下称《指南》),这是由渭南未保中心和渭南新星共同编写、出版的 。《指南》的编写持续了近十年,现在仍在进一步细化 。
1个孩子,2万字档案,300页指南:服刑人员子女政府救助网络
文章图片
渭南市未保中心编写的服务指南 。新京报采访人员韩沁珂摄
这本300多页的服务指南分为八章,记录了渭南地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面临的问题和需求,整理分析了相关政策、此前的救助工作和具体案例 。
例如,指南中制定了一份指导孩子们学习的规范化流程,连如何管理孩子写作业、谁来给作业签字、是否需要报辅导班等都有明确规定 。渭南未保中心有一间教室,孩子们放学后在那里写作业,社工会严格按照指南中的流程辅导、监督孩子写作业 。
李阳偏科严重,英语较差,理科较好,社工会按照指南中“强化性训练”流程,让李阳补习英语,继续强化物理和数学 。
另一个能够体现出专业性的细节是,当采访人员提出需要部分孩子的档案作为素材时,社工发来的档案中,孩子的姓名、家庭情况甚至身高体重等信息都被改动,以防泄露个人信息 。
1个孩子,2万字档案,300页指南:服刑人员子女政府救助网络
文章图片
《指南》中的儿童学习流程 。新京报采访人员韩沁珂摄
“穿墙引线”:与监狱合作,修复亲情
“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非常大 。”牛元媛说,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如何看待、评价自己的父母,会影响他们对于家庭的认知,也会影响到他们的性格发展 。
不少受访者提到,有些孩子在父母入狱后,辗转不同亲戚家寄居,变得格外“圆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有人听到别人指责父母“不是好东西”,会变得敏感内向 。社工们希望孩子们能和父母直接交流,借助父母的关爱来治愈、抵抗这些来自外界的伤害 。
“子女和服刑父母的书信、电话沟通一直都有”,杨珺提到,但他们更希望建立一种“零距离”的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