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行业终局推演丨谁能持续引领?( 二 )


补贴退出风险
早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全面开展了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研究和大规模产业化技术攻关,磷酸铁锂电池是当时的重点支持项目之一 。2008-2012年,国内的动力电池企业数量暴增,不少企业借助政府补贴,加速动力电池技术的研究 。
而在随后的“里程焦虑”中,宁德时代借助能量密度补贴,靠着“三元锂电池”帮助中国动力电池技术突围 。而之前凭借着磷酸铁锂电池做到行业第三的沃特玛也宣布破产 。
然而,随着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开发逐渐达到上限,国家补贴势必渐渐退潮,而每一轮的补贴退潮都会带来技术的迭代 。只会赚取补贴企业会在补贴退坡的时候失败 。
【动力电池行业终局推演丨谁能持续引领?】技术迭代风险
国内动力电池大企业需要重视技术迭代风险,从消费者基本需求出发,稳健产能扩张,以不同技术路径满足多样需求 。
我国动力电池经历了铅酸电池、镍氢电池、锂电池等几轮技术迭代,先后造就了一批领先企业,但历次技术迭代都会导致大批产能的淘汰和浪费 。
目前,资本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唯参数论”、大笔押注技术路径的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非均衡发展风险 。动力电池行业决不能单纯押注热门技术、只看技术参数,并以政策补贴为导向 。更不上技术迭代的企业会在技术路径发生变换的时候失败 。
产能过剩风险
动力电池的行业前景吸引着各路资本纷纷入场投产 。
早年光伏产业也是如此,2001年施正荣博士建立了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2005年无锡尚德在纳斯达克敲钟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纽约上市的民营企业 。
不到6年时间,施正荣凭借光伏行业的爆发式发展力压一众互联网和房地产企业,成为全国首富 。,当时无锡市分管工业的副书记甩一句话:“谁要是把施博士放走了,市委和市政府将追究其责任 。”施正荣的“造富神话”轰动了全国 。
2006年正式施行的《可再生能源法》更是给光伏产业加了一脚“油门”,一时间各路资本都涌进了光伏产业 。但非理性的产能扩张也给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
许多光伏公司盲目扩产,产品低效低质,电站建设质量问题突出 。为了引导行业减少补贴依赖,从扩大规模往提质增效上发展,“531新政”出台了,一时间光伏行业“哀嚎遍野” 。许多依赖补贴的光伏企业都宣布破产倒闭 。
而现在动力电池行业也就像当年531新政前的光伏一般,具有产能过剩的风险 。
据证券机构统计,我国头部企业的2025年的动力电池规划产能就已达到1100吉瓦时,可供高达2200多万辆车使用 。而我国汽车(包括燃油车)年销量仅为2500万辆 。
而2019年行业龙头宁德时代产能利用率为89.17%,2020年上半年产能利用率仅为52.50%,末端的厂商甚至不到10% 。而大家这次布局的产线又是高度一致,产能过剩的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 。当行业寒冬来临的时候,末端的经营效率不高,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也会失败 。
如果说早年做动力电池是真正的创业者,那么现在这些“只是看到锂电池供不应求,赚钱轻松”而杀进来的资本的就得小心了 。
以史为鉴:成功的动力电池企业有哪些特点?
动力电池具有后发优势,技术更迭很快
现有以锂电池为代表的动力电池技术其底层基本都是基于化学原理,要从技术层面造出动力电池从技术上来说难度并不是很大 。长期的研发投入能够打破老技术路径的专利壁垒 。
每次出现新的技术路径大家都会再一次处于同一起跑线 。这也造成了弯道超车的可能 。而一旦赌错了技术路径,大概率就直接破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