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有资格谈文化了吗?

前几天 , 新华网发布了一则报道《汽车业进入 " 攒车 " 时代》 。
正如文中所说 , " 汽车业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迎来众多重量级跨界者 " 。
百度、阿里、腾讯已经官宣多时 , 小米也跑步进场 。
中国台湾的富士康、美国苹果、日本索尼等巨头也都盯上了这块蛋糕 。
不论谁是最后的赢家 , 时代真的变了 。
在油车时代 , 由于起步晚、核心技术受阻 , 我国汽车行业长期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 , 在研发、品牌、文化层面 , 吃尽了亏 。
而在电动车时代 , 尤其是智能电动车时代 , 我们的起点并不落后于外国油车品牌 , 甚至在自动驾驶方面表现出差异化优势 。
并且 , 我们看到组团出战的中国汽车军团 , 已经显现出更智慧的集体战略 。
在 " 不差钱 " 的 BAT 巨头依靠代工入场厮杀之时 , 拥有自己超级工厂的国产车企 , 已经向微笑曲线的顶部——文化 , 发起进攻 。
前天 , 黄浦江畔的上海复星艺术中心顶楼露台 , 小鹏 P7 鹏翼版的那场交付 Show , 已经显露端倪 。
甚至 , 这场交付会对外称呼不是交付仪式 , 而是叫「小鹏汽车艺术品鉴之夜」 。就在这场活动的楼下 , 同时举办的还有安藤忠雄的建筑艺术展 。
这是当下最具影响力的日本建筑设计师之一 , 他曾获建筑界的诺贝尔——普利兹克奖 , 被誉为以建筑为生命的 " 清水混凝土诗人 " 。
在当下汽车行业的大变局背景下 , 国内选手的一举一动 , 都值得格外关注 。
这让我产生了一种特别的感觉——在这么多年中国车企的历史中 , 很少存在如此具有科技感 , 又和艺术和文化带有关联的汽车交付会 。
要知道 , 过去由于起步较晚 , 我国本土的汽车行业一直被认为是 " 汽车文化荒漠 " 。
而一提到的国外的汽车文化 , 却是各有特色 , 百花齐放 。
比如提起美国的汽车文化就会想到肌肉车 , 会想到堆满工具的车库 , 会想到公路文化;
提起日本的汽车文化 , 离不开各种小排量小尺寸但充满乐趣的小跑车 , 离不开《头文字 D》 , 也离不开 K-Car 这样的用车文化;
提起欧洲的汽车文化 , 则是一个习惯了两厢车手动挡的驾控乐趣的文化 。
这次特别的「小鹏汽车艺术品鉴之夜」 , 不仅再次让我对智能汽车有了重新的认识 , 也令我开始再次思考汽车文化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的重要性 。
到底什么是中国的汽车文化?它诞生于何处 , 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它和如今正在飞速发展的智能汽车和自动驾驶又有什么样的联系?
而要探索这些问题并解开疑惑 , 就要回到 30 年前 , 从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汽车开始说起 。
01
90 年代的一个小品里 , 冯巩饰演的面的司机和牛振华饰演的皇冠司机 , 虽然同为出租司机 , 但是互相拆台 。
尽管后者说得天花乱坠:皇冠是进口高级轿车 , 日本丰田的子品牌 , 配置高端 , 但冯巩一句话就让对方无法反驳:" 面的便宜啊!"
冯巩口中的 " 面的 " , 其实由天津引进的日本面包车大发 , 曾登出过一句脍炙人口的广告语:" 要发家 , 买大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