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有资格谈文化了吗?( 二 )


当时 , 能买得起汽车的人很少 。普通人见到汽车 , 更多的是 " 营运车 " , 所以习惯称之为 " 面的 " 。
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 国内汽车文化就等同于的士 。
而说起中国自己的汽车文化 , 是从一辆叫夏利的车开始的 。
1986 年 9 月 , 天津市微型汽车厂(天津一汽前身)引进 " 夏瑞特 " 两厢轿车 。时任天津市领导亲自命名:" 自己生产轿车 , 华夏得利 , 中国人得利 , 就叫夏利吧 。"
尽管夏利动力性能较差 , 密封性也不严 , 开久了甚至空调制冷性也堪忧 , 但毕竟是自家品牌 , 价格也便宜 。
1996 年 , 国内出租车有 80% 以上都是夏利 , 2005 年底 , 夏利成为国内第一个销量突破 20 万的轿车企业 。那时候 , 在全国大小城市的街头望去 , 都是一片红海 。
当时 , 春晚上与汽车相关的话题 , 多是围绕的哥与乘客展开的 。
在出租车迅速成长的同时 , 私家车也在另一条线上开始多了起来 。
1983 年 4 月 11 日 , 随着合资的风潮在中国刮起 , 第一辆大众桑塔纳在一间旧厂房手工组装诞生 。
70 年代之前的车型都是圆圆的 , 这种黑色塑料做成的保险杠和窗框、镀铬的亮闪闪的车在中国前所未有 , 一出现便是 " 高级 " 的代名词 。
三年后的 1986 年 , 中国制造的桑塔纳轿车年产量达到 1 万辆 , 1992 年产量达到 10 万辆 。
而 " 桑塔纳 " 的名字 , 也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 如旋风一般成为家喻户晓的 " 国民车 " 代表 。
这也是我国老百姓买到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款私家车 。
一直到 2001 年 , 几乎所有的中国轿车企业都依赖合资模式;95%以上的轿车是外国品牌;桑塔纳、捷达和富康占据 60% 的市场份额 。
在这样的背景下 , 我们还没有形成自己汽车文化的底子 。
不仅如此 , 由于合资车大卖 , 传统的自主品牌纷纷遇冷 。我们用市场换技术 , 副作用就是国内汽车企业挑战更大 , 日子更难过 。
02
1997 年 , 一位名叫李书福的浙江年轻人从开照相馆再去干摩托车干冰箱 , 最后他萌生了造车的念头 , 要给 " 沙发配四个轮子 " 。
当时不少人劝他别干 , 这行业批量规模太大 , 对资本的要求也太高 , 民营造车几乎就等于自杀 。
李书福却认定了这件事 , 对着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说:" 请国家允许民营企业尝试 , 允许民营企业家做梦 , 请给我失败的机会 " 。
1998 年 , 吉利第一台真正量产的汽车——吉利豪情诞生 , 而这辆车的造车技术背后 , 是李书福把无数辆进口车 , 包括一辆上百万的奔驰拆了装 , 装了拆才学到的 。
到了 2010 年 , 一款叫五菱宏光的汽车出现在大家视野里 。
这款车追求极高的实用性和性价比 , 在第二年就跃居 MPV 细分市场销量榜首 , 单月最高销量超 8 万辆 , 是彼时国内成长最快、销量最大的单一平台车型 。
2011 年 , 它更是在全球最畅销的 12 款车型中 , 高居第三 。
巨大的市场销量与占有率为五菱提供了有力的群众基础 , 后来一段飙车的视频更是让五菱登上神坛 , 从此它上升为一种精神图腾 , 开始有了信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