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艺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网络文艺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网络文艺与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融合 , 为受众带来全新审美体验 。新华社发
网络文艺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为今年第二届消博会现场 , 观众体验沉浸式电竞设备 。新华社发
近年来 , 以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等为代表的网络文艺快速发展 。网络文艺已经不是有没有、多不多的问题 , 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 。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要双管齐下 , 对创作者来说 , 最根本的任务在于创作生产出更多健康优质的作品 , 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 , 打动人、感染人、陶冶人;对社会、企业、网民等主体来说 , 要合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文艺生态 。
“互联网+文艺”为受众带来全新审美体验
要让网络文艺作品有体量更有质量 , 先要对“网络文艺”的属性有清晰的认识 。网络文艺带来的变化可能已经溢出了我们对过往艺术经验的识别和认知 , 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催生了一批新的文艺类型 , 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 。网络文艺是伴随着互联网数字媒介而生的文艺样式 , 其开放性、自主性、交互性等特点明显:
传播速度快 , 让承载其中的信息、故事、情感可以更迅捷地到达受众 , 这种迅捷性特点对网络文艺创作也带来了直接的影响 , 比如网络文学需要快速更新内容 , 如果作者缺乏足够的文化沉淀 , 把握整体的能力不足 , 作品就会出现粗糙、随意性大的缺陷;
聚合能力强 , 可以把文字、声音和视频 , 以及真实和虚拟结合在一起 , 调动的艺术手段更丰富 , 如果能够利用好这一点 , 真实感、沉浸感的冲击效果就容易生成;
技术含量高 , 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信息技术成果深度结合 , 创作者不一定能够掌握各种技术 , 但了解这些技术的特点、功能和效果 , 就更容易使作品显得新颖独特;
社交、互动能力强 , 能够第一时间接受读者和观众的反馈信息 , 如果创作者及时吸纳受众意见 , 并把它融进后续的创作中 , 就会使作品更有亲和力 , 更易激发共情 。
随着创作者不断积累起“互联网+文艺”的新经验 , 熟悉网络文艺的跨媒介性、生产的交互性和过程性 , 传播的及时性和融合性等特征 , 发挥不同样式作品的优势 , 这样的创作就会不时给受众带来新的体验和审美享受 。
艺术的丰盈始终来源于生活
创作者热切拥抱互联网的同时 , 当然也要注意一些新的应用带来的影响 。算法技术的应用改变了网络文艺作品的接受模式 , 也在影响网络文艺作品的生产者 。算法技术在了解受众的审美偏好、娱乐需求、情感状态和所处的场域方面 , 表现出独特的优势 , 但正如传媒学者斯科拉·拉什指出 , 在一个媒体和代码无处不在的社会 , 算法在更深层面隐秘地进行价值建构 , 尤其在资本介入后 , 资本和算法形成了一股合力 , 使得网络文艺生产的市场属性进一步放大 , 在创作生产端就对创作者形成了一种隐形的“规约” , 作品的风格、个性容易受到流量数据的影响 , 也会导致文化的同质化和“灵韵”的消失;另一方面 , 算法对受众也有引导、塑形作用 , 放大用户的文化趣味 , 使得用户只接受符合算法画像的作品 , 处于信息“茧房”的蒙蔽状态 。因此 , 不能放任“算法”管理平台的效率 , 技术要向善也要向美 , 大流量转化为正能量才是正道 。用经济学的方式来解决人生问题 , 用娱乐的方式来对待精神的问题 , 只能拉低网络文艺作品的精神向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