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长江江豚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人民眼·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二 )


江豚迁入地如何选择,江豚迁移后如何开展保护?说起这些,王丁的思绪被拉回到31年前 。1990年11月,在当地渔民帮助下,王丁所在的科研团队从长江干流捕获5头江豚,并将它们放养到天鹅洲长江故道中 。此后3年,科研人员陆续向故道迁移了10余头江豚开展试养,观察结果令人鼓舞:这些江豚可以在这里正常栖息、繁衍 。
“相对而言,长江干流人类活动较多,江豚保护不可控因素较多 。将部分江豚迁移到人类活动较少且适于豚类栖息的半自然水域,可以促进其自然繁殖,达到种群保护目的 。”王丁说,经前期调查,科研人员最终把迁入地选址目标锁定在天鹅洲长江故道,“故道水质与长江水质状况相近,水中鱼类资源丰富,可为江豚提供较充足的饵料,且航运等人类活动较少 。”
1992年10月,天鹅洲保护区获批成立 。参与保护区江豚保护工作近30年,2008年初的那次紧急保护行动,让王丁印象最深 。
“当时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遭受雨雪冰冻灾害,我们整个保护区水面几乎全部结冰 。而江豚用肺呼吸,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出水换气 。”王丁回忆,“保护区紧急增调破冰船,不分昼夜航行破冰 。”最后发现保护区内5头江豚死亡 。经鉴定,原因是江豚为顶破冰层,皮肤被冰块划伤后严重感染致死 。
“迅速摸排监测,紧急救治受伤江豚!”当时,王丁带领科研团队和保护区工作人员一道,采用声驱网捕的方式分批将22头受伤江豚捕捞上岸,发现它们的头面部均有不同程度划伤 。科研人员立即为它们涂抹药水、注射消炎针剂和抗生素,开展全面体检、治疗,并通过信标跟踪记录技术实时监测其健康状况 。最后,22头受伤江豚全部康复,其中5头怀孕江豚,后来都顺利生产 。
“这些年来,科研人员在这里持续开展种群普查、科学监测、伤病救治、孕豚护理等,让迁来的江豚能自然栖息、繁衍 。”王丁介绍,在保护区科研人员精心呵护下,天鹅洲故道江豚种群数量近年来正以每年约10%的速度增长 。
巡护员谭佑先——
“制止捕捞行为,防止农业面源污染,保障迁居这里的江豚吃得饱、活得好”
夏日清晨,骑上摩托车,带上执法记录仪、对讲机和望远镜,天鹅洲保护区巡护员谭佑先开始了一天的巡查 。
江边步道长满杂草,灌木丛中弥漫着湿热暑气 。无法骑行的区域,他就步行蹚水,不一会儿,身上的巡护服已被汗水浸湿 。“我们通过步巡、车巡、船巡等方式,日夜守护着这里的江豚 。”
经年累月,每天巡护上百公里河段,谭佑先被晒得黢黑,腿和手臂上还留有被湖边植物划伤的痕迹 。
巡查时路过农田,谭佑先总会认真查看有没有被随意丢弃的农药瓶,并常向村民宣传随意丢弃农药瓶的隐患 。“遇到下雨天,这些农药瓶很可能被冲进天鹅洲故道,影响江豚的生存环境 。”
谭佑先和队友还会仔细搜寻水下可能隐藏的各种非法捕捞渔具,遇到有人偷捕,立即上前阻止,收缴对方渔具,并联系相关执法机关 。
“这些年,非法捕捞现象已经大幅减少,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珍稀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谭佑先说 。
长江石首段曾是白鱀豚、江豚、中华鲟等珍稀水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 。在江边长大的谭佑先记得,小时候常能见到江水中不时出没的江豚、白鱀豚 。
“过去,过度捕捞减少了长江豚类动物的食物来源 。”谭佑先曾是天鹅洲故道附近新堤渔场的渔民,他说,“过去我们捕鱼,坚持适度原则,捕捞上来2斤以下的鱼都重新放进江里 。后来,鱼越捕越少,越捕越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