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长江江豚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人民眼·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四 )


今年54岁的丁泽良原是天鹅洲渔场副场长,15岁起就跟随父辈在长江边打鱼 。天鹅洲保护区成立后,他和一些渔民被组织起来,帮助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开展江豚普查、科学监测 。2008年初雨雪冰冻灾害发生后,保护区将几头伤势较重的江豚放在人工网箱救治,康复后放归故道,仅留下一头取名“天天”的雄性江豚试养,不久又从故道引入一头雌性江豚“娥娥”与它做伴 。那一年,丁泽良成为它们的专职饲养员 。
为何要在网箱人工饲养江豚?丁泽良的一本工作日志引起采访人员注意,上面详细记录着每天监测的故道水温、溶氧率、酸碱度等,以及江豚每餐的喂食时间、喂食量,皮肤是否光泽、粪便是否异常、呼吸是否清脆有力等身体状况及行为观察 。
对丁泽良来说,这样的近距离观察,可以更好地了解江豚的身体及周边环境状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通过观察粪便,如果发现江豚拉肚子,就会及时喂一些调节肠胃的药物,并在饵料鱼中添加维生素、生理盐水为它补充营养;江豚怕热又怕冷,最适宜生活在10至28摄氏度的水温环境中,如遇高温天气需打开底水泵进行水体交换,给网箱降温 。
在人工网箱里,“天天”和“娥娥”茁壮成长 。2016年5月,它们的孩子“贝贝”顺利出生 。“‘娥娥’怀孕期间,我们采取了营养调配、水温调节、水质改善等多项安全措施,保证其顺利分娩 。”丁泽良说 。
这样的人工饲养也为江豚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 。王丁举例说:“经过长期人工饲养的观察、研究,我们发现春季是江豚繁育的旺盛季节,同时江豚孕期所需的食物量比往常更大 。为此,每年4至6月保护区都会安排人员增加巡护频次,确保24小时有人巡护,并给怀孕江豚增加喂食量 。”
【保护长江江豚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人民眼·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些年,从哺乳、断奶到摄食、营养补充,“贝贝”成长的每一个细节,丁泽良都认真观察,记录在案 。根据年龄、体长和部分生理指标判断,丁泽良还在“贝贝”进入青春期后协助科研人员对它实施野化训练:尝试为其投喂活鱼,之后放入更大的围栏中使其适应野生环境,逐步获取野外生存能力 。
2020年7月,科研人员将“贝贝”放入到天鹅洲故道自然水域 。看着自己喂养大的“贝贝”消失在水中,丁泽良虽有不舍,但更理解这件事的意义:“通过人工饲养,可以详细了解江豚的生理变化、生长繁殖规律 。人工饲养的江豚经野化训练,也能获取捕食能力,融入自然环境 。”
王丁介绍,迄今我国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成功繁殖并存活的长江江豚已有6头,构建起了母豚和新生幼豚护理、江豚健康管理和常见疾病防治等较为成熟的人工繁育和保护技术体系,为江豚的迁地保护等野外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
上岸渔民杨家炎——
“不仅是为了保护江豚,更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每年4月,小龙虾上市季节,天鹅洲保护区周边柴码头村的养殖户杨家炎,就开始从自家稻田捞起一筐筐青红色的小龙虾,经分拣、打包、运输,销往荆州、武汉等地 。
“这是虾稻共养的虾,比吃饲料长大的虾平均长1至2厘米,每斤收购价高出2至3元 。”今年61岁的杨家炎过去也是渔民 。7年前,看到保护区管理越来越严,他寻思着另找出路 。听人说养虾效益好,杨家炎主动上岸,流转60亩土地,尝试在稻田里养殖小龙虾 。但因缺乏技术和经验,前几年一直亏损 。
杨家炎说,为追求快产出和高收入,他当时大量投饵施肥,结果水体富营养化,很多小龙虾生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