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高科技进发:格兰仕航天微波炉十年研发路


向高科技进发:格兰仕航天微波炉十年研发路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作者:李静音
人类为什么要探索?
人类对天空的兴趣是如此的广泛与持久 。是未知 , 一次又一次地驱使着人类 , 去发现新世界 , 去拓展科学和技术的边界 。
所谓对航天技术“无用”的争论 , 不过是没有认识到“无用”的技术对认知边界拓展的价值 。而今天 , 汽车碰撞、防火、扫雷、净水等技术无不是源自航天工程 。
格兰仕研发的航天微波炉 , 就是航天领域“无用”的技术体系中的一项 。在2021年9月1日播出的开学第一课中 , 航天员们在空间站向孩子们展示了这台“独一无二”的航天微波炉 。从2011年的一个想法到如今“一步登天” , 格兰仕历经了十年的研发挑战 。
2011年 , 格兰仕董事长梁昭贤收到了中国航天中心发来的问询 , 希望开发未来在空间站中使用的微波炉 。
梁昭贤听了眼前一亮 。此前他只是听闻中国准备上马空间站工程 , 但是从来没有想过格兰仕有一天也能加入这个工程 。他跟员工交流时谈到 , “有机会给国家做点贡献 , 也是一种荣誉 。”
其实在航天中心发出邀请之前 , 专家们已经对各种烹饪方式做过评估 , 给出的意见是 , 只有微波炉最高效 , 而在各项调研评估之后 , 格兰仕成为“不二之选” 。
在微波炉行业 , 格兰仕已经占据全球50%强的市场份额 , 国外的品牌已经很难与格兰仕相抗衡 。梁昭贤认为 , 如果这个项目连格兰仕都没有信心去做 , 可能就没有人敢接手了 。
航天工程为航天员设计了一套完整的食谱 , 在三个月的空间站工作期内配备了约120种菜品 , 充分考虑到色香味和营养的均衡 。中国人喜欢吃热饭热菜 , 希望烹饪之后这些菜品能保留原有的味道 。
为此 , 格兰仕迅速组织起一个专业开发团队 , 抽调了8名研发主力全职从事航天微波炉的开发 , 由航天微波炉项目负责人李工负责 , 此外还有20多人的辅助团队 。
李工2003年加入格兰仕 , 主持开发过众多型号的产品 , 其中充满现代感的UOVO圆形炉腔微波炉彻底颠覆了方形微波炉传统的加热方式 , 但是与航天微波炉另起炉灶的设计相比 , 这些都只能算是微创新 。
在前期的讨论中 , 格兰仕只有一个极为粗略的框架 。由于空间站能源有限 , 仅靠太阳能发电 , 航天微波炉的参数设定为100V左右的直流电 , 功率在 600瓦左右 , 体积控制在7升 , 比家用的10升~15升小的多 。强度加强的同时重量也受到了限制 , 航天中心千算万算 , 最终给出13公斤左右的额定重量 。“家用微波炉通常在10公斤左右 , 但是微波炉在火箭发射的过程中要承受剧烈的颠簸 , 对产品强度有极高的要求 , 所有材料都要重新选择 。”李工说 。
这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 , 研发人员要像巧妇那样 , 掰着指头算能源、算重量、算体积 , 算这算那 , 对此 , 梁昭贤只有一个要求——不计成本 。
闯关
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柏林厚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说 , 开展空间站工程 , 将从国家全产业链角度 , 极大地引领和带动包括空间科学、生命科学等多种前沿学科和原材料、元器件、智能制造等多领域先进技术发展 ,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格兰仕在这段探索的旅程中也将改进并且学习全新的方法 。
“所有的零部件都是全新研制的 。”李工很是感慨 。
项目开始时 , 在交流的过程中 , 研发团队不断地想象航天微波炉的模样 , 这是一个从0~1的开发过程 , 电影《星球大战》里的飞行器毕竟是科幻 , 微波炉还得扎扎实实地发挥专业功能 , 为中国航天员烹饪营养健康的一日三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