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能“通天线”又能“接地气”看农高会科技创新如何引领乡村振兴( 二 )


既能“通天线”又能“接地气”看农高会科技创新如何引领乡村振兴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农高会国际种业展区 。(资料图)
“陕单636”是老李从农高会上“淘”来的“宝贝” 。将时间的转盘拨转到4年前 。农高会B馆的一个展台前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薛吉全正在介绍其团队选育的适应机械化籽粒收获的玉米新品种“陕单636” 。想到自己家里缺少劳力 , 老李心动不已 , 觉得这个品种特别适合自己 , 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点种子 。试种一年后 , “陕单636”确实不负所望 。
从传统的人工种植、人工收获 , 到机械带棒收获 , 再到机械直接收获玉米籽粒 , “陕单636”的育成让我省玉米籽粒直收实现了国产化 , 有力推动了我国玉米机械化生产迈上新台阶 。
食为政首 , 粮安天下 。近几年的农高会上 , “粮食安全”成为一个重要话题 。一系列围绕粮食安全问题开展的展览洽谈、交流探讨 , 让汇聚杨凌的国内外粮食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传播到更多适宜推广的地区 , 共同播撒下保障粮食安全的“金种子” 。
去年的农高会D馆 , 一个旱地高产小麦新品种“铜麦6号”吸睛无数 。“转了一圈 , 发现这个品种比较适合我们当地 , 我回去后要给大家好好宣传一下 。”蒲城县党睦镇樊家村村民孙立刚对于逛会的这个新发现兴致满满 。
良种是确保粮食安全的第一把钥匙 。据了解 , 农高会几乎每年都会专门设立种业展位集中展示展览国内外优良粮食新品种 , 方便农民选购 。以“铜麦6号”为例 , 因其抗旱、抗寒、抗倒伏等优良特点 , 目前已在黄淮冬麦区旱地累计推广种植680万亩 , 累计增产小麦1.7亿吨 , 为稳定旱地粮食生产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
为促进农民增收贡献“智慧”
从2017年至今 , 每年农高会上都能看到“三秦巧娘”的飒爽英姿 , 渭南市临渭区百富草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静就是其中之一 。2018年 , 张静在农高会上被评为第二届十大“三秦巧娘” , 这一荣誉让她带领村民发展草编产业的信心更足了 。
张静告诉采访人员 , 十年来 , 每年她都会上农高会 , 不仅为了开眼界 , 更重要的是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同样是草编 , 看看人家有啥新奇之处 , 回去之后再慢慢琢磨 , 逐渐改进 。”张静称 , 农高会不仅给了她创作的灵感和“智慧” , 也让合作社的订单一年比一年多 。
既能“通天线”又能“接地气”看农高会科技创新如何引领乡村振兴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农高会上的“三秦巧娘” 。(资料图)
纷至沓来的订单让当地村民看到了草编产业的“钱景” 。在张静的动员下 , 越来越多的留守妇女和残疾人纷纷加入合作社 , 依靠一双双巧手“编”出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
“我先在农高会上学 , 然后再把取到的‘经’教给社员 。”张静说 , 目前合作社共吸纳脱贫户60余户 , 残疾人50余名 , 小小的草编不仅为村民开启了致富“新门路” , 也让沉寂已久的乡村变得更有活力 。
今年农高会为农民准备的“三大礼包”让西安市长安区鸣犊街道向阳村蛋鸡养殖户肖养红拍手称快 。“既能看新技术、新产品 , 又能听专家免费培训讲解 , 还能实地参观学技术 , 这趟真是没白来 。”肖养红说 , 从最初的“偷学”经验到有意识去农高会寻求解决办法 , 8年“逛会”经历让她的养殖场规模越来越大 , 收入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
其实 , 不管是“高大上”的农业新技术 , 还是“接地气”的农业新成果 , 始终体现着科技创新的“大智慧” 。纵观历届农高会 , 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 , “农业+科技”必定是最贴切的诠释 。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定位 , 到“聚集70多个学科、7000多名农业科教人员”的雄厚农科教资源优势 , 这些让农高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农业科技盛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