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瑞、百济之外,再鼎开辟了中国医药创新又一极( 三 )


“我们创业之初,结合当时政策环境和国内临床需求,制定了一个短期战略,即通过授权引进模式,从国外快速引进、注册中国临床急需的产品,尽早惠及患者 。”
在再鼎医药研究与开发领域首席运营官阎水忠看来,公司的模式可能会根据发展阶段而发生变化,但核心是以临床需求和患者为先来研发创新治疗手段的,“这个宗旨永远不会变” 。
事实上,公司创立之初,除了引入国内亟需而在国外已经处于临床后期开发阶段的创新药物,尽快惠及中国患者的短期战略之外,再鼎的核心管理团队还设定了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中期是将自主研发与外部合作的早期产品推向临床;长期目标是所有研发产品进入全球市场 。
“每个阶段上的战略目标,都是有机连接的 。”阎水忠说 。
叁| 药企新贵的创新路
显然,眼下的再鼎医药已经开始了其中期战略的践行 。尤其是在自主研发上,不只是ZL-1102,一批早期项目正在与外部合作项目形成梯次储备之态 。
2017年,再鼎医药于上海落成研发中心,次年又在美国创建实验室 。目前,公司已有7个自主研发的项目,在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做临床和研发 。
而在今年中期财报中,公司还特意披露了包括IL-17新型人源抗体、人源化IgG4单克隆抗体ZL-1201以及靶向CDC7的ZL-2309三个自研产品的I、II期研究进度 。不难看出,再鼎医药对于自身研发团队的能力提升,抱持着的很大的信心 。
按照目前的节奏,再鼎未来数年,每年都将至少有1-2个自研产品进入临床阶段 。对于快速提升创新药自研能力的再鼎医药而言,专注于为全球患者提供同类首创和同类最优的创新治疗手段,是其自研的发力方向 。
可即便外行人也会大抵明白,创新药虽然回报高,但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项目失败的概率也很高,徒有情怀是没用的 。对于进入关键发展期的再鼎医药而言,唯有踏过商业化的挑战,才能让自研创新药的未来,理想照进现实 。
观察再鼎医药2020年度财报,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年度内落地商业化的则乐和爱普盾贡献的4900万美元收入,较上一年的1300万美元大涨377% 。尽管2020年全年,再鼎医药亏损净额达2.689亿美元,同比放大了38%,但这却大多“亏”在了研发费用端的支出 。
按照财报披露,2020年再鼎医药年度研发费用支出为2.227亿美元,这个数字是其当年营收的4.5倍之多,较2019年大增56.6% 。正是这种“不计成本”的研发投入,才能够支撑再鼎医药众多管线产品的临床研究 。
一边是商业化产品的持续“投产”,一边是外部引进项目与自研管线产品的不断丰富,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是再鼎医药当下的发展状态 。
“在研发方面,我们遵循外部合作和自主研发双驱动的策略,希望最大限度的利用外界现有的前沿技术平台,来服务我们的项目,来服务我们的产品,真正满足研发创新的需求 。”阎水忠将再鼎医药双驱动的创新药研发策略定义为“开放式创新” 。
这一点尤为重要 。在当今全球医药研发链条上,越来越多开放的技术研发平台的出现,也成为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性选择 。这对于降低医药企业成本与风险,加速新药研发效率和进程,至关重要 。
之所以,再鼎能仅用七年时间,就成为全球创新药研发和商业转化成长性最强的企业之一,开放式创新功不可没 。并且其还在加速推进与全球各种类型的平台公司合作 。
近期,再鼎医药与RubrYc达成合作,进一步加强了抗体研发平台,提高抗体的多样性;与MacroGenics合作就多个包括双抗在内的免疫肿瘤分子展开早期研发合作;与AI企业Schrdinger共同推进在DNA损伤应答领域的药物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