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短信“轰炸”消费者,怎么管( 二 )


根据工信部2015年出台的《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 短信息服务提供者、短信息内容提供者未经用户同意或者请求 , 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短信息 , 违反该规定的 , 由电信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限期改正 , 予以警告 , 可以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 向社会公告 。
“营销短信屡禁不止 , 主要是因为执法上的过度宽容 , 鲜有平台或商家因此受到处罚 , 违法成本太低变相放任了这些违法行为 。”赵占领表示 。此前有媒体报道 , 中国某通信运营商瓯海分公司 , 通过大数据分析采取“组合标签”匹配用户的方法在其公司大数据库中为温州某商业综合体筛选目标客户3.5万个 , 并未经目标客户同意发送商业短信 , 非法获利4970元 , 被温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予以警告 , 没收违法所得 , 并处罚款2.98万元 。“即便被罚 , 处罚力度仍然较轻 。”赵占领说 。
对此 , 张继红建议 , 对违法商家严格执法的同时 , 更要大力提高对违法短信息服务提供者的处罚力度 , 让其痛到不敢再犯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一些检察机关已在积极尝试把个人信息保护纳入检察公益诉讼领域 。
“作为检察公益诉讼新领域之一 , 个人信息保护不能单打独斗 。”在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检察院检察官林爽看来 , 要形成“公益诉讼+跟进监督+治理建议+专题调研+协作机制”的个人信息闭环保护模式 , 有效治理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用于商业营销甚至违法犯罪的乱象 , 切实维护民众的合法权益 。
(图片设计:赵一诺)
【营销短信“轰炸”消费者,怎么管】来源:检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