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该不该开设恋爱课( 三 )


平心而论,什么时候恋爱心理学讲座火爆的现象不再成为社会的热门新闻,就说明高校的这个人生观教育短板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解决 。
人生观培养不仅局限于恋爱课
北京化工大学党委学工部副部长 李浚
近年来,大学开设“恋爱课”“理财课”等课程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频繁登上各类热搜 。这些热议背后,一方面凸显了当代大学生在恋爱观、消费观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和知识欠缺,另一方面则反映出社会对大学生人生观培养以及人生规划的关注 。这些都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
实际上,对学生开展人生观教育的方式很多,不仅仅局限于开设恋爱课,就我们学校而言,主要是通过以下三方面实现的 。
首先,重视学生自我认知的“沉浸式”教育 。我们开展了“德耀北化”系列活动,通过“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鼓励学生通过与榜样的交流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学生可以参与学校的“宏德讲坛”,听听知名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等“谈大学、谈成长、谈人生”;也可以和身边的“校园青春榜样”深入交流,看看同龄人的学习和生活;还可以随时预约“发展咨询师”,聊聊自己成长中的困惑 。学校也会结合不同的时间节点开展专题教育,包括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期间组织心理健康系列活动、“双11”前夕组织理性消费观教育、重阳节组织孝老爱亲主题活动等 。
其次,重视学生规划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课程体系设计上,学生既要完成心理健康、就业指导、学业指导这样的必修课程,也可以选修创业教育、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课程 。在这些课程里,学生既可以系统学习到学业、职业规划方面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初步掌握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做好时间管理、压力应对等方面的技巧和方法 。此外,每年学校定期举办的“学业·职业规划大赛”“求职训练营”“生涯体验节”等活动,让学生能够完成一份成长规划、体验一次求职经历、感受一段职场生活 。
第三,各类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大学是连通学生与社会的桥梁,既要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更要帮助学生找到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的路径,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 。走进对口企业的“生产认识实习”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走进社区乡村的“双百行动计划”帮助学生贴近百姓生活,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更是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
如果说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那么大学就是一个人成长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的重要过渡阶段,同时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高校应该将对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渗透到方方面面,“润物细无声”地帮助学生们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 。
专家观点
仅靠一门课完不成“爱的启蒙和修炼”
中国教科院研究员 储朝晖
武汉大学恋爱心理学课场面爆红,教室里座位坐不下,有的学生自带板凳,有的学生坐在窗台上听,窗外和楼道里也挤得满满当当……细细琢磨,这件事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一种需求,那就是:一代独生子女从小就被父辈祖辈捧在手心上,缺少充足的同伴交往 。没有同伴交往也能衣食无忧,不会遇到什么太大的困难,于是他们缺少了与同龄人交往的欲望、动力、能力、技巧和体验,缺少同伴交往的快乐感,相关经验积累太少 。当他们进入青春期与异性交朋友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缺少那种感觉与能力,在情感上与他人之间有一层隔膜,需要求得帮助予以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