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双11”日均维权信息量约89万条 消费维权舆情透露出这些信息( 二 )


制度设计与严格监管的组合施策见效果
以11月6日 , 市场监管总局向全国互联网平台企业和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下发《关于规范“双十一”网络促销经营活动的工作提示》为标志 , 网信办、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的系列行政指导意见横向联合、“无缝对接”;与此同时 , “组合拳”与破除“二选一”、解除“平台屏蔽”、保护个人信息、严管网络直播、重罚垄断行为等“紧箍咒”纵向呼应、持续发力 。网格密、招法准 , 攻势厉、声势猛 。
少些套路、多点真诚 。11月4日 , “双11”购物六大消费提示发出后 , 全国各地各级消费者组织、新闻媒体高频互动、密集发声 , 堪比奥数的促销套路、消耗耐心的满减规则、明降暗涨的价格陷阱、唯利是图的算法围攻被接揭开真相、打回原形 。
雷厉风行的执法监管、一针见血的劝喻提醒成为影响网络营销市场逻辑、重构行业发展格局、引导理性消费决策的重要外部推手 。
反套路、远算计的品质消费诉求节奏加快
“费手烧脑”迎接的“红包挑战”带来的并非“惊喜连连” , 付出巨大时间成本拥抱的也不是“买到即赚到”的心理期待 , 缺乏人文关怀的数字化营销“扎心”不只一回 , 消费者数次遭愚弄被套路后的幡然觉醒、理性止损就成为必然 。
另一方面 , 消费者被毫无节制地推送、精心策划地暗示所“绑架” , 盲目囤货、透支消费正逐渐从个体的非理性行为 , 聚合并引发一系列社会性问题 。
诚实信用从来是市场壮大、交易畅通的铁律;消费升级的方向本应是“让生活更美好” , 而非“让无节制的需求更满足” 。从交够“智商税”恍然大悟后的“剁手” , 到寻找正确消费打开方式的“逆行” , 越来越强烈的理性觉醒、越来越冷静的消费决策、越来越壮大的“不买”声浪 , 成为提醒平台与品牌双方必须深刻反思“流量至上”单一价值导向、重拾“造节”本意初心的又一外部势能 。
流量争夺围着“低价策略”怪圈打转
“双11”电商大促的招式创新乏力 , 聚光灯下传统货架电商“卖货模式”密码正被破解 。算法画像、“低价”引流的策略尽管创造了多轮商业奇迹 , 却被新入局的直播电商以社交营销的新打法强势叫板;从理论上来说 , “直播秀场”因简化了供应链条而让价格更具吸引力 , 但其营造的场景效应却让消费者下单更感性、更冲动 , 这恰好可以说明 , 它对流量的收割围捕其实更简单、更粗暴 。
如果只顾随机潜在消费存量的肆意透支 , 而较少粘合固定消费意愿的增量贡献 , 流量争夺的拉锯战只能继续围着“低价策略”的怪圈打转 。舆情热点槽点中无论是价格争议、虚假发货 , 还是平台方面暴露的诸多问题 , 或是今年“双11”流量效应见顶的内部矛盾外化 。
“用户收割”、数据变现或成隐患
日益稀缺的流量资源与逐渐高企的获取成本 , 让品牌与商家进退两难 。流量入口是消费市场中品牌高速增长的捷径 , 但以拼价格带来的“用户收割”、数据变现除了消耗消费者对品牌的良性感知 , 最终也将变成对质量这一商品核心竞争力的威胁隐患 。
拉长的战线稀释了消费者的注意力 , 也冲淡了品牌与商家的耐心与信心 。“超低价”对线下渠道完整稳定性的破坏冲击、数据注水对商家投入与期待的蒙蔽欺弄 , 利润空间收紧的焦虑让品牌和商家愈发理智清醒 , 急功近利的“快生意”必将成为往事 , “双11”的营销神话不得不被重新评估 。舆情发声主体结构变化与舆情热点槽点的渐趋集中 , 同样也加剧了“双11”内部动力系统的矛盾释放 。(新民晚报驻京采访人员于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