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04 | 三季度扩张放缓,叮咚买菜跳不出“黑洞”( 二 )


本季度的三个月内 , 叮咚买菜仅进驻1座新城市 , 而在对外的宣传上 , 叮咚买菜的战略重点同样开始转向 , 从“规模优先 , 兼顾效率”调整为“效率优先 , 兼顾规模” 。
梁昌霖也表示:“第三季度 , 我们主动调整了战略重点 , 使其为‘效率第一 , 适当考虑规模’ 。因此 , 我们迅速提高了效率 , 并大幅缩小了非公认会计原则净亏损幅度 。我们相信 , 我们将在第四季度进一步大幅降低非公认会计原则的净亏损幅度 。”
不难理解 , 上市后的叮咚买菜也面临着业绩报表的压力 , “放缓扩张 , 减少亏损”的策略实属正常 , 但如此快速地收缩 , 尤其是在GMV、营收持续提升时 , 叮咚买菜为何在此时踩下“急刹车”?
天花板
实际上 , 叮咚买菜不是第一个踩下刹车踏板的前置仓玩家 。
在2019年6月 , 每日优鲜曾宣传 , 其在全国20座城市拥有超1500个前置仓;而在上市之后的首份财报中 , 每日优鲜披露 , 截至2021年3月31日 , 每日优鲜在全国16座城市共有631个前置仓 , 数量大幅锐减 。
而背靠巨头的美团买菜 , 自去年7月起至今 , 再未进入任何一座新城市;去年8月 , 美团买菜还将OKR从追求订单量转为注重收窄亏损;更早之前 , 盒马也曾试水前置仓模式“盒马小站” , 但不到一年也全部转型盒马mini 。
彼时 , 盒马CEO侯毅高呼:前置仓就是伪命题 。
相似的选择背后 , 是商业模式本身有着难以逾越的“天堑”;地歌网在此前文章中也多次提及 , 前置仓存在着“上限低”的行业之困 。
在品类上 , 农鲜、生鲜品类是前置仓售卖的主力 , 但这类商品损耗大 , 如果平台周转效率慢 , 经营生鲜的毛利也并不高 , 尤其叮咚、每日优鲜都是全国扩张 。
前置仓平台每扩张一座新城市 , 都需要重新搭建供应链和物流 , 并且要不断开新仓 , 来保障前置仓覆盖密度 , 否则就难以保障服务效率并逐步“抵消”运营支出 。
而在不断开城、开仓时 , 平台的各项费用也持续增长 。叮咚买菜第三季度的总运营成本支出就高达82.08亿元 , 同比增长117.3% 。
种种困难叠加 , 叮咚买菜也深陷亏损漩涡中 。
尽管营收一路增长 , 但叮咚买菜前三季度累计亏损超50亿元;每日优鲜同样不好过 , 前三季度累计净亏损超30亿元 。
推广新城市和站点运营的成本高 , 但平台在全国扩张时 , 订单量、销售额难以全面覆盖各链路成本 , 盈利自然也成为难点 。
更何况 , 一线城市的年轻人、白领居多 , 对即时性购物有着广泛需求;而在二三线城市 , 较慢的城市生活节奏 , 导致对“即时到家”消费需求的人群占比并不高 。
显然 , 从二三线城市到更下沉的市场 , 前置仓的受众不断收窄 , 需求本身就有一定天花板 。
例如美团买菜进驻的廊坊市 , 订单量、销售额比重仅占美团买菜全国数据的0.4% , 其余五座一线城市则贡献了98%的订单量 。
需求与规模本身的钳制 , 也倒逼前置仓玩家寻求新的出路 。
叮咚买菜成立四年来 , 一直深耕前置仓模式 , 并已经覆盖37座城市 , 新冠疫情的爆发也让生鲜到家的需求飙升 , 前置仓行业因此站上风口 , 叮咚与每日优鲜都快速发展 。
但到今天 , 叮咚买菜和每日优鲜双双上市 , 后疫情时代的生鲜红利也几乎被吃尽 , 资本市场对社区电商赛道也处于观望中 , 曾经的热潮难再重现 。
因此 , 为提升造血能力 , 叮咚买菜也必须“向内找答案” , 去增强运营精细化程度 。
今年三季度 , 叮咚买菜的履约费用达23.08亿元 , 同比增长120.8% , 占到同期总经营成本的近三成;前置仓数量上 , 叮咚的前置仓个数从二季度末的1136个增长到1375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