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论坛 | 产业创新生态圈的治理特征及政策要点( 三 )


产业创新的生态圈化趋势 , 使得产业形态、产业关联、产业动能发生着深刻变化 , 并对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形成深刻挑战 , 这将涉及产业创新生态圈治理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新议题 。
作为新型“亚社会”的产业生态圈的治理特征
一个互联、互动且有利益关系的群体或圈子一旦形成 , 就会涉及所谓的治理问题 。产创生态圈是一种全新形态的“社会”或“亚社会” , 更会涉及治理问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姆森教授 , 曾经详尽阐述了市场和科层两种治理方式 。而经济社会学的领军人物格兰诺维特教授 , 则提出了另一种治理 , 即圈网治理 。产业创新生态圈的治理 , 应该接近于这种治理 。
产业创新生态圈的治理 , 迄今为止并未得到应有重视和基本研究 , 更没有形成恰当定义和可行原则 , 所以目前很难对其进行确切描述和详尽分析 。但从当前情形和发展趋势来看 , 一般而言 , 产创生态圈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
首先 , 它是一种介于市场和科层之间的治理 。市场机制的主要特征在于清晰的契约和自由而又较为频繁的交易 , 而科层治理则相反 。产创生态圈治理介于两者之间 。生态圈本身并不是一个边界很清晰和固定的组织 , 所以不可能有科层制 。但是 , 它又不是完全依照市场化机制来形成结构和进行运作 。在日本曾经流行过一种产业形态— 企业集团 , 有些类似于产创生态圈 , 当然后者的复杂性和规模以及互动内容 , 远远超过了前者 。或许可以预测 , 对产创生态圈的治理的研究 , 其重要性将远远超过从前对企业集团治理的研究 。
其次 , 它是一种介于动态和稳态之间的治理 。生态圈也算是一个新的产业创新形态 , 本身还处于发展和变动之中 , 所以毫无疑问 , 其治理到底会有什么样的结构、规则、机制、秩序 , 都还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和工作方式对各行各业的渗透还在加速之中 ,其他前沿技术和各种所谓的黑科技正在不断获得突破和得到广泛应用 , 这些都会给许多产业带来颠覆性变化 , 甚至使许多产业的固有边界变得日益模糊 , 一些新的产业将会涌现和崛起 。所以 , 产创生态圈本身也可能会经历一个不间断的创造性破坏的进程 。但是另一方面 ,只要存在秩序 , 其治理就必定有相对稳定的一面 , 这个生态圈的组成者之间的利益和责任的分配、相关权力的配置、争执的解决机制 , 在一定时期内都会依照一定的基本规则来进行 , 而圈主企业会在其中发挥主导性作用 。
再次 , 它是一种介于自治和规制之间的治理 。产创生态圈当然并不是一个注册的组织和团体 , 甚至算不上是正式组织 , 它之所以存在 , 主要是因为圈主企业及关键人物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量和关联力量 。而现代技术、现代社会的交互方式又极大地放大了这些力量 , 并极大地扩展了这些力量的边界 。在圈主企业和关键人物的主导下 , 在众多组成者的互动中 ,产创生态圈会定义一些共同规则 ,从而其形成具有自发性 , 其治理具有自治性 。但是 , 产创生态圈无疑必须接受国家的一些业已成熟的规制 ,如反合谋等方面的规制 。更重要的是 , 对这样一个新的形态 , 政府还应该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 设定一些新的规制 , 以使其健康运作 , 并进一步促进产业创新 。此外 , 政府可以对产创生态圈进行某些方式的扶助和支持 , 包括资金支持 , 这样一来 , 也必然会涉及政府规制 。
政策要点: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及其他
无论哪种组织、网络 , 要形成良好治理 , 目的无非是要建立一种有活力的合理秩序 。产创生态圈的治理也不例外 。要达成这个目的 , 在许多情况下 , 都需要政策介入 , 在现代社会尤其如此 。即使是市场治理机制 , 也不能完全自发地形成良好和健康的秩序 , 而需要反垄断、反不当竞争等多方面政策的介入 。我们分析了产业创新生态圈的治理特征 , 就很容易理解政策介入的不可或缺性 , 尤其是当产创生态圈需要政府支持 , 包括资金支持时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 , 产创生态圈是新生事物 , 而且并不是正式组织 , 所以 , 又必须防止政策过度介入 , 以免揠苗助长或者步入歧途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 可以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的政策要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