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业激战上海滩,无人机配送攻新城( 二 )


但无论是专星送的30分钟必达 , 还是麦咖啡的28分钟 , 以秒为计算单位而改变的咖啡口感 , 还是不能满足独立咖啡馆对品牌的坚持 , 也不能满足消费者对口味的苛刻 。对他们来说 , 外卖咖啡更像是鸡肋 , 食之无味 , 弃之可惜 。而无人机配送在此背景下成为了一条可切入的解决路径 。
4分钟 , 240秒 , 配送过程出现再多不可控因素 , 总归能将温度、氧化等因素对咖啡风味的破坏大幅降低 。咖啡外卖战事也终于迎来了新的变数 。
02
用户始终没有放弃过对咖啡品质的苛求
这里面有条暗线会被忽略 , 就是消费者被市场教育和培养出的「日益高涨的口味苛求」 。
上海最早的咖啡外卖玩家是连咖啡 , 瑞幸入局晚却是主动挑起战火的人 。价格战成为早期外卖咖啡的主旋律 , 这个阶段「便宜」和「便捷」成为占据消费者心智的主流因素 。
2018-2019年期间 , 连咖啡曾经企图在「咖啡品质和风味」上有所进阶 , 和瑞幸做出差异化来留住对咖啡品质有要求的客群 。此前的媒体采访中 , 他们更换了原来的咖啡豆 , 选用了成本更高的耶加雪啡咖啡豆和新西兰进口冷链鲜奶等原料 , 核心制作机器采用了单台售价10万左右的Eversys爱华仕 , 但成本提升将他们推入了更大困境 。

咖啡业激战上海滩,无人机配送攻新城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外卖咖啡的首创玩家差点活不下去 , 这听上去简直天方夜谭 。彼时的上海市场 , 咖啡能够大面积推广是基于「功能性」需求 , 价格便宜和外卖的「快」才能是活下去的原因 。更大基数的消费者并不能区分咖啡风味、品质上的差异 。
变革者是后来杀出来的Manner 。虽然美团悄然入股了他们 , 但直到今天它们也不做外卖 。有不少人也由此看到了商机 , 做起Manner Coffee的代购生意 , 给品牌留下了未来溢价的空间 。拒绝外卖 , 是Manner希望把消费者对咖啡的关注重新拉回到「风味」层面 , 这是专业咖啡师、烘豆师最引以为傲的东西 。

咖啡业激战上海滩,无人机配送攻新城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个典型做法是 , Manner把单杯咖啡粉的含量直接拉升到25克 , 此前市面上常见的消耗量是18-20克左右 。尤其是爆品燕麦拿铁 , 相比牛奶 , 燕麦奶对咖啡风味影响更小 , 所以Manner家的咖啡喝起来更醇厚 。
等Manner以单杯15-20元的价格席卷市场 , 等于向上海的咖啡消费者定了一个调 , 「即使价格不贵 , 好咖啡至少也是这个味道」 。
说起来 , 这也算是咖啡消费者自身的成长 , 是市场逐渐成熟的标志 。消费品行业的发展规律都是如此 , 尤其是咖啡茶饮 。玩家早期可以通过低价占领用户心智 , 形成规模化效应进而盈利 。但只要消费者有品质更好的选择 , 他们自然会转移 。
尤其是在内卷至此的上海咖啡场 。国际巨头星巴克、祖师爷Peets、加拿大之光Tims先后入场 , 新连锁SeeSaw、M Stand熠熠生辉 , 三顿半、永璞、鱼眼线上线下通吃 , 还有独立咖啡誓不退场 。被一个良好市场环境培养出的消费者 , 在越过了对价格的敏感线后 , 自然对品质有了更多要求 , 反过来推动了行业的更多进步 。
这和上海的消费环境更迭、咖啡文化历史息息相关 。
很可能上海人是全中国最早开始喝咖啡的人 。第一财经报道显示 , 「1866年 , 为了给中国厨师培训西餐烹饪技术 , 上海的美国传教士高丕第夫人出了一本教材《造洋饭书》 , 书中详细介绍了咖啡的制作过程 。在培训实操中 , 中国厨师们不可避免要尝尝味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