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缺了郭麒麟粉丝的捧场,《牛天赐》还能火下去吗?( 三 )


宣传的事我一直没管 , 后来今年巡演的时候 , 演到西安 , 我突然醒过来了 , 其实《牛天赐》它不是个儿童剧 , 但这个戏是非常适合全家人一起去看 。爸妈在看这个戏的时候 , 他也会想到他小时候是怎么长打的 , 他就会想到接下来 , 该怎么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大 , 这个真的值得当下社会去思考 。
改了老舍先生这么多作品 , 我觉得《牛天赐》在整个观众市场里边的适应度应该是最高的 。

专访|缺了郭麒麟粉丝的捧场,《牛天赐》还能火下去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汇报:天赐虽被牛家收养 , 但“私孩子”是他一直没有解开的心结 , 被老师、同学拿来取消 , 被世故的亲戚用来攻讦 。天赐喜欢做个风月无边的诗人 , 但牛爸却希望他从商 , 牛老太太希望他长成个“官样的少爷” , 无边的爱把他的一生捆缚住了 。你觉得这本小说 , 是如何解读童年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的?
方旭:这两年“原生家庭”是个热词 , 似乎所有社会问题、心理问题的症结最后都是原生家庭的“锅” , 虽然过于片面 , 但童年对一个人的成年确实至关重要 。
人是有自我修复能力的 , 但其实它只是在一个区间内 , 有些影子它是褪不掉的 , 那没有办法 。
过去 , 中国人说“3岁看大 , 7岁看老” , 其实想想老话真有它靠谱的一面 。很多东西深深的打在性格的底色里边的 , 想怎么把它洗掉 , 也洗不掉 。自我能不能进行修复 , 能不能形成一定的判断力和主见 , 真的是要在很多年以后了 。所以一个孩子的童年 , 成长环境怎么样?他能不能健康并且幸福 , 社会、家庭、学校 , 都要打起精神 , 负起责任 。
“京味儿”为什么有意思?
文汇报:常说老舍先生的作品是“京味儿”的代表 , 作为地道的北京人 , 你所认为的京味儿是什么?
方旭:京味儿是延续着历史的地域文化 。过去中国地大物博 , 交通不像现在这么发达 , 皇城根脚下的住民 , 见过好东西 , 他的眼界和别的地方是不一样的 , 心里也就自在 。别人觉得是天大的事儿 , 但搁他那儿 , 心里就宽敞一些 。也就是老北京话说的“心里宽敞” , 人的转身空间大 。总有人说北京人挺贫的 , 老喜欢逗人 , 老舍就是这种幽默的代表 , 他不会不愁眉苦脸地跟你说 , 而是拐个弯儿或者“歪”着跟你说 , 你就觉得挺逗的 。

专访|缺了郭麒麟粉丝的捧场,《牛天赐》还能火下去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过了50岁以后 , 我就越来越能读懂老舍的《想北平》 , 明白他对北京的那份情感到底是什么 。我觉得我也是这样的人 , 所以也该着缘分就改他的小说了 。
文汇报:《牛天赐》的舞台样式有很多想象力的翱翔 。比如人与偶的结合 , 过场时 , 盘旋在胡同里的飞鸟等等 。面对传统、写实的剧本 , 如何一点点做出新的表达?
方旭:就戏剧创作本身而言 ,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 一戏应一格 。你要八个戏都长一个模样 , 这八个戏就没必要做了 。
一开始我觉得 , 要在舞台上去呈现一个孩子的成长 , 至少得让观众从视觉上可以接受这件事情 , 所以我最初的设想是把天赐的家人和所有的周边人“放大” , 舞台上是不怕大的 , 大了反而好看 。因为我没有办法缩小牛天赐 , 就放大他的家人吧 。那是和现在是“反着”想的 , 后来发现操作层面有问题 。想象和实际操作完全是两码事 , 操作起来太累了 。我再一想 , 就觉得是自己思路反了 , 其实牛天赐才应该做成“偶” , 因为他是被大人操纵的那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