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缺了郭麒麟粉丝的捧场,《牛天赐》还能火下去吗?( 四 )


郭麒麟是第一次演话剧 , 我不想让他做一个木偶操纵师 , 为了让演员能更灵活地适应 , 后来想着想着就有一个最简便的方法“蹦”出来了 , 让他的手和偶能够联动 , 一步步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麒麟一开始还不习惯 , 后来排着排着 , 他的感觉就找的很好 。
所以 , 这个戏还是从内容本身上去找表现形式 。而且这个偶 , 我也是有意模糊掉它的细部 , 让观众“看不清” , 让它介于写实和非写实之间 。你把它做的很精致 , 抢夺了注意力 , 干扰观众去关注演员的表演 。太实在了 , 反而无趣 , 要给舞台留想象空间 。
另一方面 , 有很多展现孩子细节的东西损失掉了以后 , 我又觉得是个遗憾 。比如牛天赐“洗三”那段 , 就用上了投影 , 把婴儿的感情放大 。我其实做戏是不太用喜欢用多媒体的 , 除非它非常有必要 。否则的话 , 还是希望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到演员身上 。但是我觉得就《牛天赐》这个戏而言 , 那张多媒体“大脸”是非常有必要的 。

专访|缺了郭麒麟粉丝的捧场,《牛天赐》还能火下去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贡献当下剧场中稀缺的体验
文汇报:从《二马》到《牛天赐》 , 您一直说想打造写意的舞台风格 , 让戏剧具有土生土长的生命力 , 能具体说说吗?
方旭:写意戏剧观是上海的黄佐林先生提出的 , “南黄北焦”二位先生的戏剧观其实有很多殊途同归之处 , 希望能够把中国戏曲的很多优秀的传承带进话剧里 。
追求神似、意境、留白——是整个东方文化的一个特点 , 它充分打开了创作者和观赏者的想象力 。英国环球莎士比亚 , 做过全男班莎剧《第十二夜》 , 高清戏剧影像曾在中国上映过 , 其实这部作品里面就有很多“很中国”的东西 。
我特别不愿意在台上“搭房子” , 刚开始创作时 , 都进场排练一个月了 , 我都没有见到最后的美术方案 。《牛天赐》里面的场景变化非常多 , 美术设计中间调来调去 , 他明白我不喜欢“实”的风格 , 我没法接受 , 所以方案始终定不下来 。最后 , 我们就用了八块平台通过开开合合不同组合的方式呈现 , 等于从“脚底下”给它重新界定了一个空间 。
舞台一定是一个意象化的表达空间 , 它有很灵巧的东西 。你把它都弄死了 , 还不如看电视剧了 。早年日本有一档综艺节目《超级变变变》 , 我觉得这是属于舞台的 。不能把它变得特别有趣、特别有想象力 , 不往那个方向努力 , 是很遗憾的 。
剧照来源:抓马艾克斯
作者:童薇菁
编辑:王筱丽
【专访|缺了郭麒麟粉丝的捧场,《牛天赐》还能火下去吗?】来源:文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