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宝珍:我很成功,却又是失败( 二 )


2017年底到2018年初 , 上证指数在21个交易日中收出了19根阳线 , 其中银行股的涨幅尤其巨大 , 一个月的时间里累计涨幅普遍在20%左右——这对于以稳健和高分红著称的银行板块来说 , 是非常少见的 。
当时的董宝珍志得意满 , 媒体舆论也在预期他的第二次成功 。但谁也没想到的是 , 那已经成为了此后四年时间里再也无法逾越的高峰 。
【董宝珍:我很成功,却又是失败】从目前董宝珍留存在网络上的信息看 , 他在2016年时就已经开始看好银行板块的投资机会:
2016年12月底 , 银行业在3季度就出现了企稳迹象 , 如果gdp不发生大幅波动 , 银行业最困难的时候已经随着16年的逝去结束了!下注银行业或者目前是最好时机!
那一年银行板块的市盈率更低 , 基本上都在6倍左右 。而贵州茅台在一段时间的上涨之后 , 市盈率已经从2014年的十倍左右提升到将近25倍 。可以看到 , 因为茅台逐渐走高的市盈率 , 董宝珍实际上在2016年底就已经开始研究更低估值的投资机会 。02格雷厄姆的困境
“以低于流动资产账面值的成本 , 尽可能多地购买这样的证券 。”
低估值是董宝珍在投资中最重视的要求 , 同时也是格雷厄姆式的价值投资与其他流派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 。
一般来说 , 这种低估值需要企业具备较强的盈利能力的同时 , 还有较低的市盈率、市净率 , 甚至市值跌破净资产——因为种种原因 , 优质资产被市场定下严重的错误定价 。
在格雷厄姆传世著作《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 , 总结了格雷厄姆-纽曼公司从事的业务 , 其中核心业务之一就是“净流动资产证券(或“廉价”证券)” , 这种想法是“以低于流动资产账面值的成本 , 尽可能多地购买这样的证券 。”
以及 , 他曾经在1946年致股东的信中写道:
目前公司的投资政策如下:购买证券价格在内在价值以下的证券 。内在价值的确立需要通过仔细的分析 , 特别是那些低于清算价值的证券 。
需要注意的背景是 , 格雷厄姆从事投资的主要年代(约1920-1940年前后) , 正是美国经济前所未有的大萧条时期 , 这场蔓延多年的全球性危机 , 也重塑了资本市场的投资逻辑:想要投资企业就必须做好企业破产的准备 , 因此估值必须尽可能压低 , 甚至市值要低于企业的清算资产 , 才有投资价值 。

董宝珍:我很成功,却又是失败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本杰明·格雷厄姆(1894-1976)
但随着二战之后 , 美国经济日趋缓解 , 企业的经营情况日趋好转 , 更多企业开始脱离经营的风险期 , 按照市值的定义来说 , 资本对企业未来能够获得收益的总额有了更高预期 。
此后几十年的时间里 , 美股市场整体市盈率估值水平越来越高 , 按照格雷厄姆的清算式标准寻找投资标的变得越来越难 。
时间进入到1970年代后 , 师从格雷厄姆的巴菲特 , 开始逐渐改良和升级其“捡烟蒂”式的投资策略 , 转向以更高的估值去投资那些商业模式更佳、盈利能力更强的偏成长型企业 。
但格雷厄姆式的、对资本安全边际极端重视的投资策略 , 仍然渗入到了巴菲特的血脉之中 。在几十年的投资生涯中 , 巴菲特以低市盈率买入优秀公司的案例 , 都普遍获得了巨大成功 。
在中国 , 人们将价值投资脱离于格雷厄姆式的“捡烟蒂”策略 , 更多偏爱于相对高估值的优秀企业(甚至于不顾估值地盲目下注) , 以至于市场上很少有能够坚持低估值策略获得成功的投资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