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不当操纵 互联网算法推荐“戴紧箍”

影响网络舆论、大数据“杀熟”、诱导沉迷……伴随着科技的发展 , 互联网算法的阴暗面开始暴露 。如今 , 这些问题将迎来严苛的监管 。1月4日 , 中国网信网发布了国家网信办等多部门联合修订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 提出不得利用算法推荐影响网络舆论 , 不得利用算法杀熟等要求 。

告别不当操纵 互联网算法推荐“戴紧箍”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杀熟”或成过去式
从内容来看 , 对比征求意见稿 , 正式发布的《规定》共35条 , 增加了5条内容 , 涉及信息服务规范、用户权益保护等方面 。今年3月1日 , 《规定》就将正式施行 。这是我国首个互联网信息服务领域具有针对性的算法推荐规章制度 。
何为算法推荐?《规定》首先给出定义 , 是指利用生成合成类、个性化推送类、排序精选类、检索过滤类、调度决策类等算法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 。
【告别不当操纵 互联网算法推荐“戴紧箍”】其中 , 算法推荐信息服务提供者扮演了重要角色 。《规定》明确 , 利用生成合成、个性化推送、排序精选、检索过滤、调度决策等技术 , 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平台 , 都归为算法推荐信息服务商 。
一直以来 , 算法是效率的代名词 。算法根据用户的年龄职业、兴趣习惯、消费水平等特征绘制不同的画像 , 从而在海量信息中精准甄别 , 把用户一心想看的信息、接受需求的服务直接推到用户面前 。出行、网购、娱乐 , 这些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算法推荐应用让用户感受到了便捷 。
但不知何时起 , 算法的发展开始变味了 。日前 , 北大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公众“大安全”感知报告》显示 , 有七成受调查者感到算法能获取自己的喜好、兴趣 , 从而“算计”自己 。
与精心推荐随之而来的 , 是价格垄断、大数据杀熟等用户最常吐槽的问题 。
“打车软件上同样的起始地 , 不同设备价格却显示不一 。”“根本不感兴趣的商品 , 不小心误点进去 , 之后却频繁出现在推荐界面 , 甚至出现了‘贴心’的跨平台广告 。”网友吐槽的经历看似五花八门 , 却又大同小异 。
“几乎所有的网络公司都是由算法操纵的 , 区别只在于算法的先进程度 。”北京高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源告诉北京商报采访人员 , 简单而言 , 算法推荐能够通过一系列专业的数据计算产生内容 , 进而影响人的思维乃至行为 。
针对上述问题 , 《规定》要求 , 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 , 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 。这也意味着 , 利用大数据“杀熟”或许将成为过去式 。
不得影响网络舆论
大数据“杀熟”是看得见的操控 , 而算法推荐失控带来的问题远不止如此 。
“不得利用算法实施影响网络舆论、规避监督管理以及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规定》明确的一系列细节中 , “不得影响网络舆论”格外显眼 。
算法控制下的榜单就是舆论被算法影响的典例之一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了解到 , 当前在诸多资讯信息及短视频平台 , 引流限流、操纵榜单已成为内容呈现的常规操作 。
对此 , 《规定》指出 , 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不得利用算法屏蔽信息、过度推荐、操纵榜单或者检索结果排序、控制热搜或者精选等干预信息呈现 , 实施影响网络舆论或者规避监督管理行为 。
“针对算法推荐信息服务提供者进行管制还是很有必要的 , 要明细哪些是国家规定范围内的单位 , 哪些不是 , 防止别有用心的人狐假虎威 , 利用公共资源达成私人目的 。”自媒体从业者姚女士坦言 。